緒論:眾美兼陳的儒學寶典
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鄒邑平鄉人(今山東省曲阜縣)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四七九),享年七十三歲。世界上,與孔子先後降生於世的偉大哲學家,在希臘有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在印度有釋迦牟尼。
■ 孔子的時代和生平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後代宋國微子的後代子孫,到了孔父嘉才開始擁有官職,而改姓孔。他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魯國的大夫,身材魁偉,勇略過人。孔子三歲時喪父,家境清苦,由母親顏氏撫養教育成人。孔子在幼年時就非常喜愛仿效祭禮,十五歲時立志向學,決心成為一個力學濟世的人,並從工作環境中學習到貴族的種種禮儀,還得以博覽群籍,學識因而大為精進。
在《史記》的〈孔子世家〉當中,也詳細記錄了孔子的事蹟。孔子年輕時很窮困,五十歲時曾在魯國做官。後來,他周遊列國的十三年,期間到處尋找機會,希望能實現他的政治、社會理想,可是一處也沒有找到。他最後回到魯國,於西元前四七九年過世。
孔子辭世之後,眾多弟子在他的墓旁築屋而居,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弟子們以回憶與講述老師的教導為生活重心,才有了《論語》的編輯與流傳後世。這部經典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彙編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論語》,共計二十篇,約一萬兩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