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就要當導演的史蒂芬史匹柏:制定清晰的目標
成功等於目標,其他都是這句話的注解。──潛能大師博恩‧崔西
在好萊塢,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不僅是影迷的偶像,更是美國電影的奇跡。他的「侏羅紀公園」創下電影史上全球票房最高記錄,而且全球十大賣座影片中,他一個人的作品就占了四部。
創下如此輝煌業績,史匹柏卻從未上過電影專業學校。不是他不想上,而是因為成績不好,電影學校將他拒之門外。
但史匹柏對電影的鍾愛與實踐卻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十三歲那年,他用母親送給父親的生日禮物:一台V8,拍下他的第一部影片:家庭郊遊紀錄影片,並從觀賞和剪輯的經驗中,體會到一個導演對世界的理解與詮釋。在他十七歲的時候去電影製片廠參觀,從那時他就暗暗立下了目標:要拍最好的電影!
第二天,他穿了一套西裝,提著爸爸的公事包,裡面裝了一塊三明治,再次來到製片廠。他故意裝出一副大人模樣,騙過警衛進入了製片廠,找到一輛廢棄的手推車,用一塊塑膠字母,在車門上拼出來「史帝芬史匹柏導演」等字樣,然後利用整個夏天去認識導演和編劇們,並以導演的生活方式來要求自己,從與別人的交談、交流中學習、觀察、思考。
在二十歲那年,他成為了正式的電影導演,開始了他大導演的職業生涯,三十六歲就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製片人。
※打造最強執行力
美國一個研究成功學的機構,曾經長期追蹤一批從哈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歷時二十五年。結果發現,只有少數人很富有,另外有十分之一的人有經濟保障,剩下的人情況都不太好,晚年生活拮据,應該算是失敗者。而這些人之所以晚年拮据,並非年輕時努力不夠,主要是因為沒有選定清晰的目標。
剛畢業那一年,他們的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同樣的意氣風發躊躇滿志。在畢業時,他們的人生目標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二十五年後,3%的人在二十五年之間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努力,成為了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