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無中生有的宇宙

無中生有的宇宙

  • 作者:陳顯
  • 出版日期:2014/03/27
內容連載 頁數 1/4
論光速

論光速不變


小時候,我在農村長大。那時,貧困的農村還未有電燈,每當夏夜,人們都喜歡到戶外乘涼。大人搖著扇子閒話家常,小朋友則四處奔走。四周圍黑黑的,只有天上最明亮。這時不看天空還能看什麼呢?於是星空就成了兒時夏夜看得最多、最吸引孩子目光的地方了。

月亮在星空中是最亮的,那時我就發現了月亮是會跟著人走動的。你走一步它就跟著你移動一步;你走得快,它也跟著移動得快;你停下來,它也跟著停下來。於是我想,是不是月亮只跟著我一個人走呢?

一問同伴,才知道原來其他人也覺得月亮會跟著他們走。這使我想不通,月亮只有一個,怎麼會同時跟著這麼多人走動呢?直到長大了,我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是月亮給人的一種錯覺。月亮本來離我們十分遠,但給我們眼睛的錯覺是較近的,比白雲遠不了多少。它有時躲在白雲裏,再從雲邊露出臉來,小時覺得月亮只有吃飯時盛菜的碟子那樣大。而日常生活經驗告訢我們,當我們向前跑動時身邊的景物就會向光是一種射線,有人認為它是一種粒子,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波。它具有粒子和波兩種特性。在我們的宇宙中,有很多射線,而光是這些射線中很窄的一小段波段,但這小段波段卻是太陽照到地球上最強、最多的射線。當然,最強的還有紫外線,但它不是最多的。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它被我們地球的大氣層阻隔了大部分。猛烈的光照到地球上,動物一定有所感受,感受最強的便是可見光的波段。於是從低等動物開始,就進化出能感受光波的細胞,繼而進化出眼晴。也就是說,光使人類能進化出眼晴來感受它。

由於人類有了眼晴,所以光對人類極其重要。如果沒有光線傳遞資訊,人類的感知能力就相應大大縮小。我們無從進行尖端的研究,勢必防礙人類發展。

而對光的認識也一樣,認識錯了而不改,同樣亦會防礙人類的認知發展。我們每天睜開眼晴,就感受到光線。光線對人類來說是十分熟識的東西,但人類對光線是不是全然瞭解了呢?其實,到現在,人類在光的理解上還存在著很多爭議,起碼我個人就不同意現行對光的一些理論。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