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3
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的巴哈

今天在台灣,提到「音樂之父」,大家馬上就會想到巴哈。這個尊稱代表了:許多古典音樂創作的發展,都受到巴哈的影響。巴哈的確被視為古典音樂發展史中,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G弦之歌〉、〈布蘭登堡〉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平均律〉、〈創意曲〉、觸技曲、管弦樂組曲、清唱劇、小提琴與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B小調彌撒曲、受難曲……他寫作的樂種除了歌劇以外,囊括了當時所有的樂曲種類和形式。

巴哈現存已知且有樂譜留下的作品,就有1087首之多!真是個驚人的數字。讓人讚歎的不只是作品的量,而是它的質。從這些作品中我們見證了,一位生性低調、和藹可親的好爸爸,如何不斷勤奮的工作,精進自己的作曲技巧與形式,藉由對宗教虔誠的信念,讓音樂達到完美的境界。

巴哈曾說:「我非常努力工作;一個人工作多努力,他就會走多遠。」(I have had to work hard; anyone who works just as hard will get just as far.)真是至理名言!這段務實的話,前半句讓我們看見,巴哈面臨生計時的工作態度;後半句則充滿發人深省的大智慧。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就像儲蓄一樣,存了多少就是多少──耕耘多少,收穫就是多少。巴哈在歷史上所留下豐富的音樂,就是最好的例子。

巴哈其實是個很平凡的人。他認為自己只是個有良心的工匠,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達到主管的滿意度;他的工作讓伙伴感到愉悅並受到薰陶。最重要的是,他努力工作,是為了榮耀、讚美上帝。這在三百年前巴哈的那個時代,可能是許多德國路德教派新教徒的基本生活態度。要是巴哈知道,21世紀全世界有許多音樂家,把他的作品當作《聖經》般的研究與演奏,甚至跨越古典音樂的範疇,成為一般普羅大眾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相信他一定會驚訝不已!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