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徜徉於劇場與書齋:古今中外戲劇論集

徜徉於劇場與書齋:古今中外戲劇論集

  • 作者:孫玫
  • 出版日期:2014/07/02
內容連載 頁數 1/1
在關於中國戲曲起源的種種理論中,有一種可稱之為「梵劇說」。依這一派的觀點,中國戲曲是在印度梵劇的影響下產生的。
 
迄今所知,最早系統地將中國戲曲和印度梵劇進行比較研究的學者是許地山先生。二十年代,許先生在〈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底點點滴滴〉 一文中,先用近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考查了中古時代中國與印度、伊朗以及阿拉伯國家在水陸兩方面的交通狀況和西域歌舞輸入中國的情形,然後指出:「中國戲劇變遷底陳跡如果不是因為印度底影響,就可以看作趕巧兩國底情形相符了。」  而後,他從下列各方面來論證他的觀點。
 
首先,他分別從傀儡戲和皮影戲看印度的影響。許先生認為影戲是從南印度流傳至東南亞,然後到中國。他否定了中國的影戲之源頭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代的說法 ,但是,他並未具體闡述他否定此說的理由。而中國的影戲是否為東南亞影戲影響下的產物?這也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例如,美國學者詹姆斯‧布蘭登在《東南亞戲劇》一書中討論東南亞影戲的起源時列出了三種說法:「本土產生說」、「印度傳入說」、「中國傳入說」 。布氏列出的第三種說法和上述許氏的說法正好相反。更有中國學者江玉祥認為:「中國的影戲不是舶來品,它就誕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裡。……形成時間大約在唐代開元、天寶以後。」
 
其次,從一種民俗看印度的影響,許先生介紹了印度的一種似戲非戲的「訝羅」(Yatra),即每於節日期間將所祭祀的神的事蹟扮演出來遊行,以鼓為前導。他指出中國南方也有這種風俗,叫做「訝鼓」 ,而在福建叫做「迎閣」,可能是「訝鼓」的轉音。筆者認為,由於佛教傳入中國,印度文化對中國民俗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但是,在運用上述材料來討論印中戲劇關係時,不可避免會遇到難以克服的兩個難點。一是有無比較確鑿的論據來證明訝鼓是從訝羅衍化而來?二是,訝鼓這種民俗活動和戲曲演出之間是何種關係?因為,在歷史上,民俗活動和戲曲演出之間有一種雙向影響的關係。換言之,也存在一種戲曲活動影響民俗的可能性。
11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