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在那明亮的地方:台灣民主地圖

在那明亮的地方:台灣民主地圖

  • 作者:余杰
  • 出版日期:2014/08/25
內容連載 頁數 1/9
「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

台大傅園和傅鐘


每次到台大,我必定去承載著七十餘年歷史記憶的傅園拜謁。傅園與傅鐘,不僅是台大的地標,更是自由精神的象徵。

作為一名北大人,若要讓我選擇一位最敬重的北大校友,我會脫口而出:傅斯年!

歷史的無情在於,很多人在做學生時,血氣方剛,單純善良,誓言匡扶正義;待到做了長官與名流,則朋比為奸、腦滿腸肥,蛻變成自己年輕時反對的對象。中國的李克強和台灣的江宜樺都是如此。傅斯年則始終如一,從「五四」時代鐵肩擔道義、走上遊行第一線的學生領袖,到學界祭酒、大學校長,從未背叛過青春時代的理想。

傅斯年只當過一年的北大校長和不到兩年的台大校長,卻奇蹟般地成為北大與台大之間一道起承轉合的彩虹,將北大的自由主義命脈帶到風雨飄搖中的台大,並使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傅斯年繼承了近代自由主義將大學視為「公共領域中批判性言論的知識來源」之理念,以歐洲哲學家斯賓諾沙「貢獻這所大學給宇宙」的精神辦學,在威權的時代,讓台大成為學術獨立、抵抗政治高壓的堡壘。

半個多世紀之後,「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在彼岸的北大蕩然無存,卻在此岸的台大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第一功臣當推傅斯年。

高懸的傅鐘,為誰而鳴?

遠遠地,還沒有到台大校門,就可望見傅鐘。淺灰色基座上,四根紅色鋼管將古銅色的「傅鐘」高高擎起,上面刻有傅斯年確立的台大校訓「敦品、力學、愛國、愛人」。

自從一九五一年傅鐘鑄成之後,台大上下課的鐘聲便是二十一響,因為傅斯年認為「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的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台大的校徽亦以傅鐘為主題,以勉勵學子「作息定時,生活有序,俾聞聲惕厲,精進不已」。

當年,共產黨的鐵騎席捲中國,傅斯年毅然渡海而去。他的朋友和學生中,有不少選擇留下來的,無一例外,個個都不得好死。而在美麗的台灣島,傅斯年戮力將自由的魂魄陶鑄在高懸的傅鐘裡。

台灣初步實現民主化之後,台大的師生們很少在傅鐘下面舉行抗議性活動,傅鐘蘊含的反抗威權主義的象徵意義,逐漸隱遁到歷史記憶之中。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