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黃金貨幣時代的新發現:三孔布新考

黃金貨幣時代的新發現:三孔布新考

  • 作者:楊中美
  • 出版日期:2014/08/28
內容連載 頁數 1/3
三孔布為什麼是最珍貴的

三孔布是先秦文明的一種標誌


中國有五千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史,而貨幣則是貫穿中華文明史的一條主線。判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特別是古代國家的文明程度,城市、文字、金屬器等文明要素則是主要的依據。而中國先秦貨幣,特別是鑄有城邑名稱文字的貨幣,則是集文明三要素為一體的文物,是那個時代文明的一種標誌。三孔布就是這樣一種戰國貨幣。

中國錢幣界與收藏界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在數以萬計種的錢幣中,有五十種極為珍罕,被稱為「五十大珍」。而名列第一的便是先秦貨幣三孔布。

三孔布俗稱三竅布。因為布幣面上下有三個孔,首部一孔,圓足兩側中各有一孔,故又稱三孔圓足布。

三孔布周沿有廓,製作精良,文字規整,幣面大抵鑄有地名,背首穿孔上多鑄有數字,背面鑄重量名稱「兩」或「十二朱」(銖)。十二朱即半兩,是大小兩級貨幣。

重金之下流向東瀛

中國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稱為「康雍乾」盛世。在那政治高壓、社會富裕安定的環境裡,逐漸孕育發展出一個以金石考據為主的「乾嘉」學派。他們通過對甲骨、青銅器銘、印章、封泥、錢幣等文物的文字考釋,破解了許多歷史之謎,大大地充實了先秦歷史的內涵,使先秦文明的歷程更豐富而清晰地展現於世。

最早向世人披露介紹三孔布的是清人初尚齡。他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刊行的《吉金所見錄》著作中,刊載了一枚幣面地名「南行唐」,背文「十二朱」三孔布的手摹本。

自此,三孔布成為金石考據家和錢幣收藏家覓獵的第一珍品。有清一朝,先後覓得三孔布者有初尚齡、陳壽卿、鮑康、張廷濟、劉鶚等,共覓得約八種,不超過十枚。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即民國,中國以上海、天津為中心又掀起了一次錢幣收藏熱,三孔布更是中外藏家追逐獵殺的珍幣。當時的大收藏家丁福保先生,在大錢商戴葆庭先生協助下,主編了一本《歷代古錢圖說》,上面刊有十餘枚三孔布圖拓,標明每枚價為大洋四百,即使殘缺之布,也是此價。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