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教養展_短波66
內容連載 頁數 1/7
【寫在本書之前】

黃金田和黃金田的畫令人驚訝。

第一個驚訝是他的閱歷,這從他包羅萬象的主題可以看得出來;第二個驚訝是他的記憶,細看他的畫,在物換星移已無可考的情況下,他如實地還原了過去的生活點滴,過來人看了,絕對頻頻點頭稱是;第三個驚訝是他的細膩,例如,供桌上的擺設,竟畫得跟過去那些讓人幾乎不知所措的禁忌和規矩一樣。這讓人更清晰地明瞭過去的常民生活的「樣貌」,且有百「文」不如一見之嘆。

其實,台灣是在六十年代才由農業社會跨入工業社會,大多數人也才由鄉村生活進入都市生活的,也就是說,這樣的生活曾是現代大多數人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還在大多數人日漸遺忘的回憶中。因此,本書以「節氣」做為編排的順序,以切合過往的生活節奏,也讓讀者得跟著歲月和回憶的流動而脈動。

據說節氣是神農氏制訂的,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月首的稱「節」,月中的稱「中氣」,簡稱為「氣」。春天有九十天又十八小時,分為立春、雨水、驚螫、春分、清明、榖雨;夏天有九十四天又一小時,分為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天有九十一天又二十小時,分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有八十八天又十五小時,分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古時候,農人就按著節氣,栽種適時的植物,人們也因此而配合季節和氣象的變化生活。但這是有隆冬大雪的中國北方的經驗法則,因此,兼具亞熱帶和熱帶氣候的台灣的農民曆,就根據台灣的氣候和漁汛變化做了調整,讓北、中、南部的農人和漁民得在適當的節氣種植適時的作物、漁撈盛產的魚類。本書也根據台灣的氣候調整,改以三、四、五月為春季,六、七、八月為夏季,九、十、十一月為秋季,十二、一、二月為冬季。

有一段口訣說:「(農曆)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以前的人以為,在正月吃當令的蔥、二月吃當令的韭菜……,不僅好吃,對身體也最好,只是,在「寶島」台灣,每月當令的蔬菜豈止一種!因此,本書在每季的開始,列了該季當令的花卉,每月的第一頁,則列了該月當令的經濟作物、蔬菜、水果、食用花草,以及各地的魚節或魚季活動,提供讀者參考,好在產季選購這時長得最好、生產最多、最便宜的東西。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