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1.2 倡議型NGOs的登場

1.2.1 納瑪達水壩計畫出現問題


在納瑪達水壩計畫開始不久,印度當地就發生了居民反對運動。大部分居民反對運動,都是訴求中央邦被徵收者的權利,或要求適當的補償。1986年1月19日首次出現被徵收者組成的「納瑪達重生委員會」(成立於中央邦)。同年2月17日,馬哈拉施特拉邦也成立被徵收者組成的委員會。納瑪達水壩計畫反對運動中最活躍的是「納瑪達自救會(Narmada Bachao Andolan, NBA)」。NBA成立於1986年,其前身是「受納瑪達水壩影響者成立的委員會」(Narmada Dharangrast Samiti, NDS)。運動的中心人物是孟買的社會工作者梅哈.帕卡(Medha Patkar)和什里帕.達瑪迪卡利(Shripad Dharmadikary)。巴巴.安特(Baba Amte)在日後也投入其中(巴巴.安特因從事麻瘋病患救助工作而極負盛名)。他們要求印度政府提出公正的補償措施,並提供充分的資訊說明此案的影響,在印度政府達成上述要求之前,他們將拒絕與印度政府或各邦政府方負責搬遷事務或水壩建設的公務員合作。這種反對運動基本上是沿襲甘地式的非暴力與不合作運動。

到了1980年代後半,許多團體的出現使沙達薩羅瓦水壩計畫反對運動得以透過新聞等媒體廣為全國所知。印度國內的環境、人權、宗教、沒有土地的農民、原住民(Adivasi)等組織也開始串連,共同支持納瑪達計畫的抗議者。這迅速發展成可以連結當地與印度全國的網絡。DNS也在1989年改名「納瑪達自救會」(NBA),成為反對運動的中心。

納瑪達水壩計畫反對運動隨即從印度國內延燒全球。美國和歐洲相繼發生反對興建水壩的大規模團體運動,納瑪達水壩計畫也因此舉世聞名。NGOs關注水壩問題的契機,是英文雜誌《生態學者》(The Ecologist)的編輯愛德華.戈德史密斯(Edward Goldsmith)和尼可拉斯.希爾德亞德(Nicholas Hildyard)於1984年出版《大型水壩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Large Dams)一書。該書匯整了對大型水壩的主要批判意見。並且主張水壩造成的問題不是特定計畫或特定地區才會出現的問題,而主要是由技術引起的問題;該書為提出此種主張的先驅。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