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9
引言本土人類學

我正坐在派丁頓車站附近一家酒館裡,手裡握著一小杯白蘭地。這時才早上約十一點半,喝酒的確是嫌早了些,但喝酒一半是為了犒賞自己,一半是為了壯膽。說犒賞,是因為我累了一個早上都在似無意而有意的撞人,然後計算說「對不起」的人次;說壯膽,則是因為接下來我要回火車站,連續幾個小時幹一件很要不得的事:插隊。

我其實很不想做這檔事。我想照過去的一貫作法,叫個毫無戒心的研究助理去衝撞神聖的世俗禮法,我則在安全距離外看結果就行。但這一次,我大膽決定親自下場當實驗品。我不覺勇敢,只覺害怕。雙臂因為撞了一早上人而瘀青累累。這一刻我想放棄這個勞什子的英格蘭人特性研究計畫,回家去喝杯咖啡,安安分分過生活。尤其是我不想整個下午都在插隊。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撞人、插隊這種蠢事(更別提明天要做同樣愚蠢的事),用意何在?大哉問,或許我最好解釋一下。

英格蘭人特性的「文法」

大家不斷在說英格蘭人已喪失其民族認同,已沒有「英格蘭人特性」這回事。歷來哀嘆這所謂認同危機的書籍如過江之鯽,輕者如《誰是英格蘭人?》那樣謹表哀嘆,重者如《英格蘭輓歌》那樣哀痛逾恆。過去十二年裡,我花了許多時間,在酒館、賽馬場、商店、夜總會、火車、街角,研究英格蘭文化與社會行為的多個面向,從而深信仍有「英格蘭人特性」這一東西,說它消失其實是誇大不實。為了完成這本書,我著手去發掘英格蘭人行為背後潛藏而未言明的規則,以及這些規則對我們英格蘭人民族認同的意義。

這番研究的目的,在於確認主宰英格蘭人行為的諸多規則中有哪些共通之處,這些規則是非正式的行為準則,且跨越階級、年齡、性別、地域、次文化等種種社會藩籬。舉例來說,婦女協會成員和身穿皮外套、成群馳騁於路上的摩托車騎士,表面上看來幾無共通之處,但看穿表面差異這「炫目的族群迷障」後 1(編按:作者註請至貓頭鷹知識網下載),我發現婦女協會成員和摩托車騎士還有其他族群,其行為全遵循一些同樣的不成文規則,亦即界定我們民族認同和性格的規則。我也贊同歐威爾所說的,這一認同「綿延不斷,從過去延伸到未來,其中有一持續不滅的東西,一如在動物身上有持續不滅的東西一樣。」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