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3
不是創造,而是修復
 
為了將那些與亡者共度的日子變成珍貴回憶、為了使家屬記住亡者最美好的面容,我非常堅持的是盡量讓亡者接近生前的模樣,包括表情,都要恢復到能讓家屬說:「這就是那個人!」
 
人一死,就會隨時間出現變化,那是無可奈何之事;然而,對家屬來說,亦是難以忍受之事。例如嘴巴張得開開的、臉孔變成土色、眼睛閉不起來、表情顯得有些痛苦……等等,大家應該都不想看到這樣的面容。利用技術解決這些問題和煩惱,使亡者更接近生前容貌──為此,我成為也進行「修復」的納棺師。
 
最令我們難過的,是往生者的樣子變得與生前截然不同,導致在喪禮等場合,沒有人願意走到他身邊;但,實際上就是會發生這樣的事。
 
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悄悄對亡者說:
 
「待會兒變漂亮之後,再請大家來跟您說說話吧。」
 
事實上,外觀迅速復原後,家屬真的非常驚訝。一定會聽到有人說:「像是睡著一樣呢。」接下來,眾人趨前將往生者圍在中間,形成最棒的告別氛圍。
 
一說到遺體化妝,也許有些人會以為是用化妝去改變、創造外表,實則不然。我們只是在恢復原狀,故稱為「修復」。此外,我特別堅持的是:恢復微笑。
 
面帶微笑的故人臉孔,真的美麗極了。我反覆研究顏面表情肌,順著笑紋進行處理,終於能夠讓往生者恢復接近生前的笑容。
 
往生者肯定也想以最好的一面與眾人告別,希望大家最後能記住自己最棒的面容。我是這麼認為的。
 
踢爺爺一下
 
社會化良好的大人,縱使在儀式現場,亦會故作堅強。
 
然而,坦率地表露真正情感是比較好的。如此才能澈底接納死亡,向前邁進。現場經常有人提醒我們那種坦率的重要性──透過孩童純真而率直的行為。那些衝擊大人心靈、撼動其情緒的天使們,現場非常之多。
 
某個小男孩的爺爺往生了。入殮時,這孩子做了一件讓旁人大吃一驚的事情──他冷不防地抬腳踢了已去世爺爺的腰部。周圍人們嚇了一跳,小男孩則被父母大聲責罵。
 
入殮結束,我正準備蓋上棺木時,聽見有人大聲說:
 
「不要蓋起來!」
 
是那個小男孩。我覺得一定有什麼原因。
 
「嗯,知道了。那,我就不蓋囉。」
 
我說完,小男孩就喜孜孜地問:
 
「喂,剛剛我踢爺爺的時候,妳為什麼不罵我呢?」
 
「因為我想你一定有理由的。是為什麼呢?」
 
周圍的大人們靜靜聆聽我和小男孩的對答。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