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第一章  入土為安(摘錄)

一個人的時間到了就會死,不管是一週裡哪一天,或一年裡哪個月份,如果就季節因素來考量,人也沒有明顯喜歡死在哪個季節。而星星怎麼排列、是不是滿月,或教會年曆上的某個節日也跟死亡沒什麼關係。就死亡的地點來說,哪裡都可以死──有人可以在自己的雪佛蘭車子裡,或在養老院站著或躺著死,也有人死在浴缸裡,在州際公路上、在急診室或手術室,或在寶馬轎車裡。

不知道是否因為我們把更多的設備跟死亡相提並論,或是我們更看重死亡這件事,死在一些用縮寫表示的地點似乎比較不一樣,比如說死在加護病房(ICU)好像就比死在格林次布萊爾療養之家來得好,但事實還是一樣,死者不在乎這個。就這點來說,我埋葬和焚化的死者和以前並無二致,因為時間和空間對他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其實,喪失空間時間感正是大事即將發生前第一個確切的兆頭,接下來便是停止呼吸。在這個時候,如果是胸部中槍或外傷休克,肯定要比中風或冠狀動脈硬化來得引人注目,不過死了之後,怎麼死的就完全不重要了。任何一種死法都行,因為死者不在乎這個。

死的是誰也沒有那麼重要。像「我還好,你沒事吧,差點忘了說,他死了!」這樣的話,是用來安慰生者的。

正因如此,我們才在河裡打撈屍體,在飛機殘骸和爆炸現場搜尋死者。

正因如此,執行任務時失蹤(MIA)比當場宣告死亡(DOA)更讓人痛苦。

也正因如此,我們會開著棺木,齊聲朗讀訃聞。

知情比不知情好,而知道死的是你,比知道死的是我要好上太多。因為如果死的人是我,不管你好不好,或是他好不好,跟我都沒太大關係。你大可以直接轉身走人,因為死者不在乎這個。

當然,生者因為還活著,因為還有保險要操心,所以還是會在乎。現在,你可以看出其中的差異,以及為什麼我還待在這個行業。活著的人是很謹慎的,常常要注意很多事情;死去的人就沒什麼需要在意的,也可能是沒辦法在意了。不管是哪一種,死者不在乎這些,這些都是事實,沒什麼特別,想驗證也沒問題。

而這些沒什麼特別、也可以驗證的事實都可以從我岳母身上看到。她老是喜歡像詹姆斯‧卡格尼那樣虛張聲勢,把一些話掛在嘴邊,像是──「我死的時候,只要找個盒子把我丟進去,再找個坑扔就行了。」不過,每次我只要提醒她,我們其實就是像她所說的那樣處理每個人,她就會一臉不高興,脾氣也變得有點暴躁。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