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

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

  • 作者:林呈蓉
  • 出版日期:2015/04/01
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五章 彈性外交、務實外交與全民外交的時代

第一節 1970年代國際孤立下的彈性外交


伴隨西方陣營試圖打破鐵幕開始與中國接近,1970年代台灣社會的對外關係乃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一如前述,1971年10月25日,在情非得已下,中華民國政府正式讓出了聯合國席次。接著,從翌年(1972)9月中日斷交開始,直到1978年12月16日美國政府片面宣佈中止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在馬太效應運作下,一連串的試煉迎面而來。自1971年以來,全世界與台灣有官方邦誼關係之國家僅剩二十餘國。換言之,從1970年代開始,台灣倍嚐被國際社會孤立的苦澀滋味,並陷入了被邊緣化的困境。

此時,透過民間團體的力量打開外交之門,而試與國際對話,則成為其後政府努力的目標。以前述的「世界道德重整會(MRA)」為例,該會在台灣的各大學成立道德重整社團,並透過道德重整會活動,包括組織合唱團,藉由歌聲向世界發出來自台灣社會的聲音。從1976年開始到1980年代中葉的十年間,全台有二十餘個大學道德重整社團,唯自1986年以後,伴隨社會的轉型、時代的變遷,這些社團乃逐漸式微。而1970年代的台灣,除了面臨國際政治環境的險峻局勢外,更受到兩次世界性石油危機的衝擊。而隨著國際外交走向孤立,過去以發展農業與輕工業而賺取外匯之社會經濟,今後將會面臨何種局面?為了未雨綢繆起見,當時的台灣省主席謝東閔乃於1972年提出「客廳即工廠」的概念,鼓勵以家庭代工,增加國民所得,拓展外銷。此外,政府亦苦思其他因應之道,而於1973年起採行擴大公共建設之策略,推動十項基本建設之六年計畫,當時稱之為「十大建設」。

於是,1970年代台灣社會國民平均所得乃從1971年的四百零七美194|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元,逐步增加至1979年的一千八百六十九美元;而對外貿易之金額,更從1971年的四十四億美元,逐步增加至1979年的三百億美元。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