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8
序章 課題與方法――近代民族主義、「青年」與地域社會(摘錄)
 
本書是以臺灣近代「青年」的政治社會史為研究焦點,藉以闡明日治時期教化政策與殖民地社會變遷之間的相互關係。本書除序章和結論外共分成六章,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著眼於殖民政府「青年」教化政策的起源、意圖及半世紀當中演變的過程;第五章和第六章則以臺中州草屯地域社會的「青年像」為具體事例,探討殖民政府「青年」教化政策與地域社會變遷的相關性。
 
因此,本書首先將從目前為止通常被限定在師範教育脈絡中討論的「國語學校」入手,藉由「青年」概念的導入來重新檢視其定位,並試圖闡明長達半世紀以來,該校畢業生在殖民統治政策與殖民地社會變遷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換言之,從1896到1919年(1922年送出最後的畢業生),走過四分之一世紀歲月的國語學校,在日本殖民臺灣統治史上,不單單只是個教育機關,在近代化人才培育上,更是殖民地教育、教化的中樞。這與稍後設立專門以培育專業人士(醫師)的醫學校不同,國語學校一開始便定位為培養初等教育機關教員、實業家,以及地方行政低階官僚等,從事殖民地經營的綜合性人才培育機關。
 
如上所述,1919年以後,該校部分的畢業生轉身成為「臺灣青年」,並以殖民地宗主國首都為舞臺,反過來倡議要求臺灣人自治並嚴厲批評殖民政府的專制統治;然而大多數的畢業生,一直到日本戰敗為止始終留在地域社會中,作為殖民統治體制地方行政末端的協力者,從事於殖民地社會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任務。而且這些人由於長期任教於初等教育機構,更是直接影響著下一代――即所謂「戰爭期世代」,扮演著重要的「政策仲介者」角色。
 
在上述既有的研究成果上,本書將以嶄新的視野搭配新出土的第一手史料和相關文獻,希望能解決先行研究所留下的難題及上述所設定的課題,進而對臺灣近代史和日本殖民地主義研究有所貢獻。因此雖覺冗長,接下來筆者在此希望將本書所欲探究和闡明的課題,進一步論述如下。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