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教養展_短波66
內容連載 頁數 1/10
用Skype聊天的數位原生代孩子們

我的兩個女兒住在離我約七千公里外的澳洲布里斯本。不過全賴資訊科技發達的功勞,我們並不覺得彼此相隔遙遠,感覺仍像是住在一起一樣的親密。

我和女兒之間的溝通幾乎全仰賴Skype,有時也會利用臉書。

有一天,女兒們稍來訊息說:「想要買泳裝!」母女三人隨即打開Skype,邊聊邊在網路上選購,最後用我日本發行的信用卡從美國泳裝店網站買了泳衣。三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聊著,「這件很好看」、「這件不適合」,一起選購泳衣時真的非常開心。

之後又過了兩個星期,女兒們傳來了YouTube的影片。她們兩個在影片裡中演泳裝秀,背景音樂則是她們用班鳩琴和吉他演奏而成。看著可愛的女兒自製的影片,我也忍不住笑開懷。

即便相距七千公里,我們還是能同時下載同一部電影一起觀賞,並且互相分享「這裡看了好想哭哦」之類的感覺,彷彿就像共處在同一個空間裡。

我們甚至能一起下廚。女兒們最愛吃的薑汁燒肉和雜燴粥,也是透過Skype讓她們實際觀摩我怎麼做,好讓遠在布里斯本的女兒們可以藉此重現媽媽的味道。做完之後,我們同樣透過螢幕畫面一起品嚐菜餚,討論調味的好壞。

回憶三十年前,我赴美留學的那個年代,只能用書信和媽媽聯繫。有時候雖然也會打電話,但是當時的電話費跟現在比起來實在貴得嚇人,不可能聊得太久。相形之下,人們的溝通工具在這三十年來愈變愈多元,通訊成本也變得極為低廉。

現在想想,女兒們早在留學之前,還住在日本的時候,便已經透過資訊科技拓展了她們生活的世界。

和朋友一面用Skype交談或用臉書聊天、一面做功課,已是司空見慣的情景。她們的朋友如今也都四散在世界各地,長女的好朋友住在瑞典,次女的好朋友則是在加拿大,但總是會定時聯繫加深彼此的感情。

由此可見,我們所處的環境在這十幾年間改變得多麼巨大。父母世代得花多少精力才能跟得上時代變化,而孩子們卻是一出生就在身邊充斥著電腦及手機的環境下長大。沒錯,我的孩子們就是屬於所謂的「數位原生代」。
10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