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5
1.放棄獲獎機會
日本的科學史專家村上陽一郎先生,在他寫的書裡這樣說:「如果當時西拉德沿著這個方向研究下去的話,他也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
西拉德在榮耀和人民面前,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為了世界和平而不發表自己的科研成果,寧願錯過諾貝爾獎的獲得機會。
他的內心只是三個字──「責任感」。
哈恩是德國放射化學家、物理學家,因發現核裂變而獲得一九四四年諾貝爾化學獎。
二次世界大戰前在德國,哈恩發現的是核裂變。他把這一情況告訴自己的合作夥伴、流亡到瑞典的猶太裔物理學家邁特納,剛巧邁特納的外甥、玻爾的學生去看他。他們就利用耶誕節的時間一起重複實驗,確認了這個現象。耶誕節以後,玻爾的學生回到哥本哈根,把這個消息報告了玻爾,玻爾聽到了以後非常重視。當時他正要去美國,在去美國的船上,他反複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一下船就向美國科學界公佈了這個消息。這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因為核裂變的發現,預示著原子能利用的前景,接下來就是利用它的問題了。
西拉德也很快地開始做實險,得到了這個鏈式反應的結果。所謂鏈式反應,就是中子轟擊原子核產生核裂變以後,生成物中產生出來的中子超過了兩個以後,而多餘的中子又會充當新的炮彈轟擊另外的原子核,從而形成鏈式反應,在極短暫的時間內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結果,西拉德在他的實驗中證實了這一點。
西拉德馬上就想到了它的軍事價值,如果把這個消息公佈出去,讓納粹方面知道的話,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西拉德在自己的發現有可能被運用到軍事上的時候,沒有向外部發表他的研究成果。在他看來,一個非常必要的手段就是如何遏制希特勒,讓他們不要很順利地取得進展。他還給他的同行,在法國的約里奧.居禮去信,希望那邊也不要發佈這方面的消息。
後來,哈恩榮獲諾貝爾獎,如果西拉德公佈他的研究成果,他肯定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但他沒有時間做這些事情,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讓納粹作為必要的原料的鈾。
共
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