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從沙漏到石英
緩慢的演進


人類最重要的發明成就之一就是機械鐘,各種創造性想像力、科學探索、技術專才和美學發展,完美地匯集成這種卓越的測時機械,實現了空前的成果。時鐘為西方文明帶來的影響力,只有少數幾項發明能與之匹敵,包括15世紀的交通工具、工業時代的蒸汽引擎和電力,以及20世紀的電話和電腦。機械鐘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後,世界變了,因為它從本質上改變了生存的基本參數之一:時間的概念。時間,這個至高無上且無可爭議的度量單位,從此不再以環境和自然現象為決定基礎,而是由分、時、天、月等規律銜接的片段來界定。這開啟了新的疆界,從根本上影響人類活動,有效形塑出一種城市與市民風格,這種風格經過數世紀的持續演進,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型態之一。

時鐘之所以是一項革命性的發明,一方面是因為它的發展帶有典型的人類學意涵,同時又是完全自給自足的動力機械裝置。於是時鐘必然的特徵就是:它需要的能源能輕易經由砝碼或主發條等組件來補充,使機芯即使在夜晚或天候不佳時仍能持續運轉。以往如日晷和沙漏等計時工具,明顯需要倚賴日光或不間斷的流沙,時鐘的原理與這些完全無關。這項劃時代的改變發生在上個千禧年的上半葉,是中世紀歐洲所有文化先進國家的集體貢獻。從那時起,教堂或公共建築的大型立面紛紛裝上標示小時的塔鐘,通常再加上由複雜機械驅動的鐘錘,與各式各樣的鐘碗搭配,洪亮地宣告由神職人員或市政當局管理的社群大事。

當時的西方世界,出現了對準確度和可信度前所未有的龐大需求,以趕上國家的發展步調;機械鐘滿足了這個需求,並因為機芯的作動方式可以持續不斷地更新,而擁有龐大的科技發展潛力。其中值得一提的重要創新,是對機械結構持續進行微型化,讓時鐘變得輕便,把報時這件事從公領域解放,讓時間這項資訊進入私領域。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