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6
【蘇聯政治體制的形成】
從列寧的建黨實踐來看,列寧在世的時候,蘇共就開始顯現出僵化的徵兆。列寧對這個問題是高度重視的,企圖通過建立黨的監察委員會等機構來健全黨內的權力平衡和糾錯機制。可是天不假年,他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史達林掌權後,逐步取消了黨的領導機構的權力制約和糾錯機制,政治體制逐漸僵化,給以後的改革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在本章我們對列寧為建立新型政治體制所做的大膽探索及其局限性做了分析;對史達林模式政治體制的產生、發展和定型的原因做了剖析,並分析了其社會和歷史根源。
一、列寧時期的探索
(一)列寧的建黨理論與實踐
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離不開列寧創建的布爾什維克的領導。十九世紀末二○世紀初的俄國,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農民暴動頻繁發生,學生運動聲勢浩大。形勢的發展一個激進的革命政黨提供一個奪取政權的契機。列寧敏銳地發現這一契機,他明確指出:「革命無產階級的獨立的、毫不妥協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社會主義勝利的唯一保證,是一條通向勝利的康莊大道。」從十九世紀九○年代中期開始,列寧就致力於在俄國建立一個不同於在資本主義和平時期建立起來的第二國際黨的新型政黨,以領導俄國的革命。
中國學者王堅紅認為列寧主張建立的新型無產階級政黨,與第二國際各國黨相比,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思想上必須完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二是政治上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三是在組織上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筆者認為王堅紅的理解是準確的。
我們先看第一個特點,列寧指出:「我們完全以馬克思的理論為依據,因為它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它說明了革命的社會黨的真正任務……是組織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領導這一鬥爭,而鬥爭的最終目的是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並組織社會主義社會。」、「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黨,因為革命理論能使一切社會黨人團結起來,他們從革命理論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們能運用革命理論來確定鬥爭方法和活動方式。」顯然,列寧所說的「革命理論」、「先進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
共
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