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前言

當耶穌說:「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Make your home in me as I make mine in you),祂給了我們一個親密的地方,像「家」一樣讓我們可以真的住在裡面。在家裡,我們無須害怕,可以放下自我武裝,自由釋放,不需憂慮、不用神經緊張、不用背負壓力。在家裡,我們可以大哭、大笑、擁抱、跳舞、睡個長覺、做個美夢、吃飯、閱讀、玩樂、看爐火、聽音樂、陪伴朋友。家是讓我們可以休息並得到醫治的地方。「家」這個字,把許多感覺和情緒編織成一個畫面,一間讓人喜歡住在裡面的家──充滿愛的家。

然而,這個世界上有好幾百萬的人是沒有家的。有些人沒有家,是因為他們的內心充滿痛苦;有些人沒有家,是因為他們被自己的家鄉、國家驅逐。在監獄、精神病院、難民營、隱沒於大城市的窄小公寓、安養院和臨時收容所裡,我們都能瞥見許多人在這個世代無家可歸。

* * *

然而,我們同時看見,「無家可歸」也會發生在生活沒有那麼戲劇性的人身上。我在大學教書時,有許多來自不同州、不同國家的學生,我驚訝地發現他們竟是如此孤單。好多年來,他們住在小小的房間裡,四周都是陌生人,家人和朋友都在遙遠的一方。他們的生活沒什麼隱私,更別提有什麼共同的群體。他們大部分和小孩或長者們沒有交集,很少人加入一個開放的社區群體,或屬於某個信仰支持團體,而且只有少數幾人認識一些歡迎他們隨時拜訪,並且感覺像回家一般的家庭。我不斷思考這個景象,有好幾千名年輕人正過著這樣「正常」的生活;但是,當我更進一步檢視,便不難了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覺得找不到根,甚至迷失了方向。

也許再沒有其他比「無家可歸」這四個字,更能貼切概述這世代所受的痛苦了。這四個字表明了我們最深切、最痛苦的一個處境──沒有歸屬感,沒有一個讓我們感覺安全、接受關心、保護和愛的地方。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