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9
第一章 清季政局與革命運動
 
第一節 清季政局與社會變動
 
摘要
 
中國自鴉片戰爭後面臨的變局,錯綜複雜。只接受過傳統教育,認識和視野只侷限在傳統範疇的最高統治者,不可能有充分的認識與應變能力。但是,他們卻掌握了做決策的最高權力,並唯權力鞏固是視,對引導國家發展產生了負面的限制作用。國勢危急,向以關懷國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挺身而出,呼籲維新改革,以救危局,康有為與梁啟超師徒即是1890年代維新改革力量的代表人物。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清德宗光緒皇帝在康有為的建議下,做出了維新變法的決策。但因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致使史稱「戊戌變法」的改革行動並未成功。
 
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影響重大。如基督教的重行傳播,由於文化衝突,遭受某些中國人的杯葛,甚至引發「教案」,紛擾無已,義和團運動應運而起。義和團運動是中國民間反抗外國勢力入侵的行動,雖夾雜愚昧無知的成分,卻是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先導。這一事件還嚴重衝擊清廷的政治權威,動搖政權的基礎。清廷迫於壓力,只好宣示改革,推行「新政」,後來更進一步宣示預備立憲。熱心於維新事業但反對採行革命手段的地方士紳,熱烈回應,這些熱心參與的人物通稱為立憲派。但因清廷推動的立憲措施不孚眾望,使得立憲派人士最後轉向支持革命,對中華民國的建立有重要的貢獻。
 
清廷的統治能力不斷的弱化,是其傾覆的重要因素,財政的崩潰即是重要的表徵。為因應財政需求,清廷大借外債,搜括民財,無窮已時,因之引發諸如抗捐、搶米等行動,社會秩序動盪不存,清廷自然難逃傾覆的命運。
 
統治集團與清季政局
 
清末的政治權力運作仍維持傳統中國「皇權至上」的形式。漢人督撫自平定太平天國後,對政局逐漸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依舊受滿族皇權的節制。如袁世凱自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起擔任直隸總督等職後,權傾一時,至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年甫三歲,其父載灃以攝政王名義監國,一紙諭令要袁世凱「開缺回籍養疴」,袁也只好倉皇離職(1909年1月),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因此,掌握皇帝權力的滿族統治者,個人處理政務的能力優劣,甚或脾性好惡,都會對當時的局勢產生一定的影響。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