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6
推薦序:兩岸關係的機會與威脅
任何一組關係,不管是人際、部門際、或國際,都有機會也有威脅,常常機會中有威脅,威脅中也有機會。不同的時期,兩者對比也會產生變化。因此在每一個新階段的開始,把機會與威脅盤點一下絕對是必要的。
兩岸關係大致可以分成五個面向:軍事、外交、政治、經濟、與文化。這五面向的機會與威脅比例明顯不同。軍事與外交面的對立一向最嚴重,所以威脅大於機會,其中軍事面可說直接對立,幾乎鮮少機會。但在國際領域,雖然對立仍然尖銳,但自80年代起先在非政府國際組織,後在部分政府間組織,兩岸都能共存共榮,所以它的機會較軍事面為大。
相對的,文化面機會遠大於威脅,而經濟面的競爭則使它的威脅程度大於文化面。最特殊的是政治面。它本質上可以是機會,也可以是威脅,變化最為多端。它可軟可硬,可以忽軟忽硬,可以形軟實硬,或形硬實軟。更重要的,它的軟硬一定會影響其他四個面向機會或威脅的變化,因此最為關鍵。
1949年後的四十年間,兩岸關係完全對立,只有威脅,沒有機會。李登輝總統上任後,機會大量湧現,不僅經濟與文化面的機會倍增,而且軍事、外交及政治面的威脅都大幅減少。譬如,兩岸首次公開對話;中華民國的邦交國由21國增至31國;對美二十餘年來首次大量軍購;隔岸軍事威脅下降等等。1995年李總統訪問母校康乃爾大學後情勢翻轉,五面向的機會開始減少,威脅增加。
陳水扁總統時期的大環境悄悄走過軍經兩大節點。台灣歷來自傲的經濟奇蹟開始退色。兩岸GDP對比從2000年的一比四,很快惡化到2008年的一比八,甚至在2008年首次落後大陸單一省份(即廣東省)。八年平均年成長率還低於除了日本以外的東亞所有國家。在軍事上,兩岸軍力對比也在陳總統的第二任開始首次失衡,使台灣安全幾十年來第一次亮起紅燈。但同時經貿投資與文化交流卻比以前更加熱絡。換句話說,威脅大,機會也大。
馬英九總統八年的大環境持續惡化。2008年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沖垮台灣出口仰賴最深的歐美市場,唯有中國大陸屹立不搖。兩岸GDP對比由一比八拉大成現在的一比二十。大陸軍力茁壯到已不只能「圍點」,還能「打援」。為了因應新的劣勢,馬在競選時就提出「威脅極小化、機會極大化」的新理念,並在選後積極付諸實施。
共
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