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圓場:如何化解尷尬場面
打圓場,是對方因為某種原因產生誤解、不快、尷尬或即將引發不必要的爭端時,第三者及時出面,把此事向好的、吉祥的、有利的、愉快的方面加以解釋,以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把雙方的矛盾「扼殺」在「搖籃」中的一種方式。
1‧潮漲七里三分,潮落五里三分
當人們因固執己見而爭執不休時,造成僵持局面難以緩和的原因,往往已不是雙方的觀點本身,而是彼此的爭勝情緒和較勁心理。事實上,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本身常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環境的變化,時空的轉移,不同乃至對立的觀點都有可能是正確的。因此,我們在打圓場時可以抓住這一點,幫助爭執雙方靈活地分析問題,使他們認識到彼此觀點的相對性和相容性,進而停止無謂的爭執。
清末名士陳樹屏善於用幾句話解開人們的糾紛,人稱他「片語解紛」。
有一年,在他做江夏知縣的時候,清朝著名大臣張之洞在湖北做督撫。張之洞與撫軍譚繼詢不太合得來。有一天,陳樹屏在黃鶴樓宴請張、譚等人。座客裡有個人談到江面寬窄問題。譚繼詢說是五里三分,張之洞就故意說是七里三分,雙方爭持不下,不肯丟自己面子認錯。
陳樹屏知道他們明明是借題發揮,狗扯羊皮說不清楚的。他心裡對兩個人這樣胡鬧也很不滿、很看不起,但是又怕使宴會煞風景,掃了眾人興,於是靈機一動,從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辭謙恭地說:「江面水漲就寬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時便是五里三分。張督撫是指漲潮而言,而撫軍大人是指落潮而言。兩位大人都沒說錯,這有何可懷疑的呢?」
張、譚兩人本來都是信口胡說,聽了陳樹屏的這個有趣的圓場,自然無話可說了,於是眾人一起拍掌大笑,不了了之,停止了潮漲潮落之「爭」。
張、譚兩人因江面寬窄而爭執不休,致使宴會大煞風景,其實根本上是兩人的較勁心理在作怪。為了不使眾人掃興,主人陳樹屏抓住「江面寬窄」這一焦點,指出它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常數,只要時令一變,兩人的答案就都有可能正確。經過這一處理,原來看起來二者必居其一的僵硬問題變得靈活了。張、譚兩人都沒有說錯。既然如此,兩人也就順臺階而下,停止了無謂的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