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8
耕讀文村巷

我的老家在山東省平度縣(今稱平度市),位於青島市北方,是一座歷史名城。平度縣裡有個古峴鎮,在兩千多年前稱為「即墨」,就是戰國時代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的地方。父親孫功偉先生在抗戰以前曾是古峴小學的校長,所以我們對這個地方懷有濃厚的歷史情感。

父親和母親都生於民國元年,婚後父親在外教書、母親在家操持家務,過了幾年平安的日子。受師範教育的父親,憑藉著幼讀經史,家學淵源,很年輕就先後擔任平度縣七里河子、蘭底和古峴三所公立小學的校長。

走進家門內,右邊是祖父在世時讀書的小院子,靠北臨街有一排書房。幽靜的院子中有梨樹、丁香樹和葡萄架。進入二門,才是日常生活作息的院落,經常充滿孩子們的歡笑聲。我的兩位姑姑、叔叔和妹妹,年齡相距不遠,祖母慈祥寬容,從未見她疾言厲色責罵孩子。然而,我被送去陪伴外祖母,偶然才回自己家中作客,自然是從這場熱鬧快樂的成長中缺席。

外祖母年輕時嫁到掖縣,掖縣鄰近平度,在歷史上名為「萊州」(今稱萊州市)。外祖父邱丕振先生十七歲即赴日留學,就讀振武學堂,與蔣介石總統同一所學校,我相信他們年輕時應該是認識的。外祖父兄弟十人,有四位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其中兩位卻在革命中喪命。

外祖母家在一條長巷深處,房舍和庭院的景象,隨著年齡增長,記憶竟日益清晰。一棵高大的棗樹,從院牆上空伸出枝葉,遮蔽了半邊巷道。樹下有一道短牆,隔離了前面一棟房子的後門;這裡原是一座三進或五進的深宅大院。另一邊的院牆上,斜靠著厚厚一大片高粱稭,和牆面構成三角形的空間,成為孩子們的藏身處所。這些童年嬉戲之地,假使今日重臨,恐怕覺得不過是狹小的庭院一角,卻為我寂寥的童年提供了一個廣大無垠的想像世界。

無論春夏或秋冬,外祖母每天黎明清掃房間和庭院,姨母擦拭桌椅門窗,我則跟前跟後。我很會幫外祖母做事,上街買醬菜、買點心,客人來了到「茶爐」買開水,一路歪歪斜斜提回家;稍微大一點,就穿起長袍,代表外祖母參加婚喪喜慶。外祖母空下來時,總是盤腿坐在炕上臨窗的位置,手裡作著針線。當時她約莫五十歲,滿頭銀髮,訴說著年輕喪偶撫孤的辛酸。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