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6
前言 沒有農業,就什麼都沒有
我們一向不懂得珍惜唾手可得之物。說真的,舉凡輕易得到的,我們都輕忽它的價值。身在西方的我們幸運地沒有饑荒問題,只要上超市,都能買到所需的食物和數量。我們經常忘記食物有多重要,多難取得,因為食物一直近在咫尺,價格也負擔得起。如果有一天,食物不見了,那麼我們麻煩可就大了。
極端的是,世界上有些地區還未脫離飢荒,而許多國家卻不同,「肥胖」問題變成了燙手山芋。十九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發表了他的觀察,今日我們稱為「恩格爾定律」,根據此定律觀察發現:收入越高,食物支出所佔的比率也就越低。這意味窮困國家的人民,收入中有相當高的比例花費在飲食上,富裕國家的人民則相反。或許這也解釋了我們並不珍惜每天下肚的食物,因為食物在富裕國家是相對便宜的。
現代社會,食物變得便宜、安全、負擔得起,容易取得,可是一點也不簡單。這是個自文明蘊育起就開始、說來話長的故事。
▓ 我吃故我在 . 人類原始與永恆的本能
假如寫字代表歷史誕生,那麼所謂的「農業」,也就是生產食物的活動,就代表文明的起源。人類今日的樣貌都由農業引起。或許聽來有點誇張,但就是因為超市滿滿都是食物,我們不必奔走大草原,爬到樹上躲避獅子,或者拿矛獵捕羚羊。
社會上只需一部分人口從事生產食物,多數人因而不需要辛苦尋找食物,得以把寶貴的時間花在其他活動上。因為如此,人類得以發展科學、藝術和科技等等。如果農牧業無法供給我們安全且價格合理的食物,這幾門技藝都不可能發展出來。
那麼農業開始以前是什麼樣的世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都以遊牧為生,他們從事打獵或採集野生食材,隨時面臨糧食短少的危機。或許這樣比照是誇張了點,但是舊石器時代人類其實跟尋找藥頭的絕望毒癮患者沒兩樣,他們一整天的時間都拼命地尋找可以果腹的下一餐。
共
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