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3
待辦清單2.0
待辦事項總是亂序到達,根據情境列出優先

 
想一下生活中的各種情境,哪些對你有利的,又受限於哪些?想在不同的環境下提升工作效率,首先,要建立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的情境會產生什麼影響,進而在這些情境下,找出能做、應該做的事。

最常見的工作方式是根據事前排定的優先順序,來決定當下要做什麼。但這種方式並不理想,因為優先順序其實是一種二分法,代表在當下某件事是你唯一能做的事。如果是回家作業,按照順序處理應該沒什麼問題。然而,現代的工作就不同了,訊息和任務常以亂序送達。你的注意力會在大量的、一次湧進的、性質不同的資訊流間跳來跳去,有時候資訊內容還會彼此衝突。

因此,最好的做法是,根據當下的情境,先挑出可以執行的工作,並在所有可以執行的事項中,再決定要做什麼。養成這項習慣後,就能根據情境選擇要做的事,你將從有效率(妥善運用資源)變得有效能(達成目標)。它可以幫你更加善用時間,不管是時間充裕或情況緊急時,都能適當的應對。
 
什麼環境,適合什麼工作,列出來
 
回溯到2000年代,用資訊流的方式比較容易解釋「情境背景」(Context)。對大多數人而言,那時的電腦就是放在桌上,「上線」和「離線」是明顯不同的狀態。所以只要根據現有的工具和資源,就能定義出各項環境。以下是從2006年開始,我會工作的各種環境:
 
‧家裡。
‧電腦前:上線。
‧電腦前:離線。
‧電話中。
‧咖啡廳。
‧圖書館。
‧超市。
‧書店。
‧公車上。
‧火車上。
 
如今,這個分類已經失效了。有時候,我只能在咖啡廳待十分鐘,但有時候卻會對咖啡沉思好幾個小時。也有可能是都待在圖書館,上午能非常專注,但午餐後卻容易分心、心不在焉。所以不能只以地點和實物來定義工作情境。

更何況,科技也模糊了虛、實體的界線,像即使在火車上,還是能像以前坐在辦公桌前一樣,用智慧型手機,就能直接採買每週補充一次的日用品;在公車上能發送郵件,或在健身房聽有聲書。假如你願意,甚至可以在泡澡時參加視訊會議!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