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1
前輩踹共:身為職業生存者(1)
阿仁伯
「厚,現在的人實在足討債(浪費)欸!」阿仁伯(化名)聊起在垃圾桶發現的食物,口氣夾雜著憐惜與不平。「我不會騙人,那些都是很好,沒壞的食物。」
若非是深夜回到車站,鋪起紙板準備就寢,平時穿著乾淨清爽的阿仁伯,不管走在路上或坐在公園時,都難被發現他已在街上漂泊數年。每天,阿仁伯堅持走到車站對面的公園棚子洗澡,即便在寒冷冬天,三兩天也一定會去洗次冷水。他笑說,這樣可以強身啦。閒聊過程,阿仁伯忽然戴起口罩,正當擔心他是否得了感冒時,阿北告訴我們,是怕講太多話噴口水啦,這樣不太禮貌也不衛生。
對清潔品質如此講究的人,實在難以與徒手挖找垃圾桶的畫面作聯想。阿仁伯解釋,其實大多時候,他的食物來源都是善心團體在車站發送的餐點,只不過時間相當不固定。有時一天會收到四五餐,有時則可能一個便當都沒有。正好在我們來訪前不久,才有佛教團體送了初一十五固定發放的素食便當。好奇詢問旁邊的大叔可否借看,他二話不說大方地打開:四款素菜、小撮菜脯擺放在白飯上,旁邊還附了一顆紅棗,看起來清爽豐富。阿仁伯則把便當小心收到背後,開心吃起我們分享的水果:「我最喜歡吃水果了,可以舒緩牙周病。但應該是比較貴,這裡很少人會送。」
挖掘垃圾桶對阿仁伯而言,更像是場社會實驗。
剛開始流浪時,他曾見過有人把整包水果丟在垃圾桶上面,雖然很想補充營養,但卻無法提起勇氣拿取。後來才聽其他街上的人說,那些食物都是有人吃不下或不想吃的,不知道如何是好,便把東西放在垃圾桶上,讓想拿的人拿。阿仁伯嘗試拿過一次後,發現裡面的許多食物狀態都十分良好,品項除了餅乾糖果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水果,「芭樂啦,偷媽偷(番茄)啦,葡萄啦,沒壞就直接丟掉,足討債欸。」
「浪費」的台語有許多種說法,分別表達惋惜或不值等等情緒。而阿仁伯使用的「討債」則深具批判意味:傳統民俗中認為人的一生,就是延續上輩子、積累下輩子的討債與還債。上輩子討多了,下輩子便得要還。阿仁伯從此之後開始,將垃圾桶中仍舊完好可用的食物一一拾起。他分享說,曾經撿過一個被丟棄在桶內的肉餅,請超商幫忙微波後香味四溢,甚至引來朋友想分一口。
「那個肉餅真的很香,很好吃。」阿仁伯臉上浮起微笑,彷彿想起本來被丟棄的肉餅,微波後再次重生的美味。肯定是相當難忘的好滋味吧,怎麼會有人捨得丟棄呢?(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