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5
【預測三:華人不會形成M型社會】
日本趨勢學者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會,指出日本中產階級將漸消失,而中產階級消失以後所形成的整個經濟基礎將產生變化,這樣的論述對於世界四大經濟體之一的中國合適嗎?適用於台灣嗎?華人的經濟發展背後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他們希望什麼樣的生活品質?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形態?華人的未來發展競爭是什麼?面對的全球壓力又是什麼?有機會創造怎樣的契機?又將改變些什麼?
中國在未來三十年並不會有如大前研一所說M型社會經濟形態產生。原因是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日本並不相同。在日本房貸是很大的壓力,但在現在的中國及未來三十年內,對中國的中產階級來說,仍然企求擁有一間房子,這種需求不但是實質的,更包含心理需求因素。
[中國擁有特殊形態的經濟體]
中國的經濟體其實是一個相當特殊形態的經濟體,這個特殊形態的經濟體來自於廣大的土地管理、眾多的人口資源、特殊的政治發展背景及整個民族生活經濟形式的融合。
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單位,都有黨支部及書記,而中國政府也是自秦始皇以來最能有效下達中央政府政令的政權,而此有效下達中央政府政令的過程,亦使得北方話越過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南;越過珠江甚至到達西南方。因此偌大的中國,每一個地方的老百姓都能夠使用北方話語系統,而且認知北方話語系統是大家溝通的語言,這是中國語言和上下溝通工具上,最重要且最大幅度的開展成效所在,這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中國的地理形態並不等同於西歐,表面上中國的地理形態和蘇聯以外的西歐看似相似,事實上不然。由於語言的單一化,再加上各地方言系統各自發展卻不影響語言統一,使得中國的民族關係和地理關係形成一個既統一又各自得以自主活動的網絡,更形成都市人口和鄉村人口得以交互彈性發展的便利條件。這樣特殊形態的經濟發展,讓中國即使處於經濟危機也能善用農村經濟及農村人口,並得以度過危機,順利轉化經濟發展進程。
共
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