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011單位偏誤(Unit Bias
開封後的飲料為什麼要一次喝完?
 
定義:並非根據本來具有的能力,而是根據給予的單位不同,執行結果也變得不同的現象。也就是說,會以課題的單位為完成標準。舉例來說,將同樣的事情分成三個時,會認為其中一個為定量,相反地,如果把三個合起來成為一個時,也認為那是定量。
 
在國外旅行時有時會發現,相同的商品但包裝單位不同,而嚇了一跳。舉例來說,美國的超市中有兩公升裝的可樂,或七百五十毫升裝的罐裝飲料。看到這些飲料時,第一個反應大概都是:「啊,這個要怎麼一次喝完啊?」將包裝的單位認為是必須要一次食用完的定量,這種現象正是單位偏誤。
 
單位偏誤是二○○六年,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心理系蓋耶爾(Andrew B. Geier)與羅津(Paul Rozin)教授提出的概念。在餐廳裡,人們認為一盤餐點是一個單位,不過因為每間餐廳的廚師不同,加上盤子的大小或食材、料理方式不同,所以重量或大小等也都不同。
 
研究團隊想確認人們的單位偏誤,所以在一間大型連鎖量販店出入口,放了一個碗,裡面裝了M&M巧克力,旁邊貼著下面的訊息:
「請盡量享用。不過,希望您使用旁邊的湯匙來取用。」
 
實驗開始的前幾天,巧克力旁邊放的是吃飯時經常使用的湯匙,之後換成大四倍左右的大湯匙,繼續進行實驗。假設喜歡吃甜食的人會盡情地吃巧克力,那麼根據個人喜好度的不同,攝取量也會不同。結果,人們在換成大湯匙後,平均多吃了1.67倍的巧克力;以餅乾進行實驗,也出現類似的結果。研究團隊下結論──比起自己的內在標準,人們更常以外在給予的單位為標準,進行思考或是解決問題。
 
人們輕易地接受外部給予的一單位為適當數量,這個傾向從企業的立場來看無疑是個好消息。大部分的人不會追究這到底是不是適量就進行購買,因此與其賣兩個商品,製作成大容量包裝販售,既可節省流通與包裝等各種費用,同時也能提高銷售,可算是一石二鳥,因此商品陳列架上,大容量商品愈來愈多。
 
不過消費者會因企業的商業手法而受害。速食店打出「尺寸大兩倍,價格只要一半」的新漢堡宣傳,讓消費者一次就攝取了比適量還多的量,被引導走上肥胖之路。大容量的洗衣粉在開封使用一個月左右後,會變硬而不好用;就像消費者只是模糊地計算一樣,這種包裝的商品,從一開始就不是剛好可以用一個月的適當分量。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