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二章 受隨觀念處
我們有許多種受──樂、苦、不苦不樂(捨)。「受」在此 應理解為心理。當有苦時,你感到苦,那個心理的感受被召 喚,以巴利語來說即是vedanA。每次你說vedanA時,你是指感到 苦,感到樂,或感到不苦不樂。隨觀或注意樂、苦或不苦不樂 受的禪修者,即可以被說成是在修習「受隨觀」。
隨觀感受,看見感受的生滅
復次,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受,隨觀感受? 於此,諸比丘!比丘感到樂受時,了知:「我感到樂 受。」感到苦受時,了知:「我感到苦受。」
無論禪修者經歷何種感受,他們都必須注意與觀察它。這 些是佛陀對修習觀禪的指導。當你有身體的苦受─痛、麻或 僵硬時,你藉由說出:「痛、痛、痛」,而將心專注於痛處,注 意那個痛。當你有美好或快樂的感受時,則你只是說:「樂、 樂、樂」,或「好、好、好」,或「高興、高興、高興」。禪修者 對不同感受的了知和未修禪修者的了知非常不同。當你感到好 時,你知道自己正感到好。當感到不好時,你知道正感到不 好,但這並非禪修,也不是觀禪。修習觀禪的行者,看見與觀 察感受就只是感受,而非某個人的感受。它既非個人的感受, 也不是恆常或持續的感受。就如你在行走時,修習了知「行 走、行走、行走」一樣,禪修者在此也應同樣了解「感受、感 受、感受」。
禪修者的了知和一般未修禪修者的了知南轅北轍,一般未 修禪修者的心無法去除「有身見」與「我見」,因此,它不可能 是觀禪。然而,禪修者的心可看見只有感受,只有樂受或苦 受,除了感受本身以外,沒有感受者,這個感受無法被說成是 屬於某人或某個恆存實體。
你也知道這感受並不持久,當有個苦受時,你持續注意這 個苦受─「苦、苦、苦」,這可能會持續十到十五分鐘,直到 你了解這個苦是無常(anicca)的。苦並非固定不變,有各種階段 與剎那的苦,一個苦來了又去,然後下一個苦來了又去,你看 見苦並非一個連續的東西。
當你能看穿這個連續性時,便能看見事物的無常,因為連 續的假象無法覆蓋或遮掩實相。當你以為它是連續的時,你認 為事物是恆常的,會持續很久。當去除連續性時,你將看見生 與滅─事物的出現與消失。因此,禪修者的了知與了解比一 般人深入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