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9
自序

2014年初秋,我意外接到作家心岱的來電,有著特殊海口音的鹿港腔,瞬間觸動了久違的記憶,多少年了?她在電話一端回答:四十五年,快半世紀了。

確實,她指的就是我們認識的時候,1972年,我成立「正文書局」,當時聘僱一位編輯名叫葉春暉,由他負責接洽作家與約稿,心岱的著作,就這樣編入叢書,與正文結了緣。

我生於1936年(民國26年),是台北人,歷經日治時代、二戰空襲、台灣光復,國民政府接收、大陸淪陷、國軍撤退、、、而連結了我成為出版商的契機。十六歲進入「國華書店」(大中國圖書公司前身)當學徒,從扛書的苦力、清掃的奴僕做起的我,雖然三年出師,十年已獨當一面,統攬公司所有業務,卻一直待了二十年後才請辭,白手起家自營出版業。

可以說,這二十年是為了磨一劍,練就功夫,出山比試輸贏;也可說,這二十年只為了等待一個有故事的人生,然後揮灑一番、狂笑一聲。

在30、40年代,經營書店門市兼出版業,是當時普遍的型態,但書籍畢竟與其他產品不同,它帶動社會的思維激盪,給予學子求知的滿足,讓民眾接觸新知的機會;與書為伍四十多個年頭的我,有幸在那個思想被嚴密監控的年代,參與文化開放的角力,這對純粹是商人背景的我,多少感染了儒家士為先的觀念,對於做生意,我學到的不是錙銖必較,而是懷仁為上,這使我一直把恭敬謙卑作為事業經營的方針。

與心岱重逢,恍如隔世,我們皆已退休,談起前塵往事,那些艱辛奮鬥的血淚都化作甘霖,點點滴滴縈繞心頭;「正文書局」在這半世紀中的起落,引她關懷,因而提議我書寫傳記計畫,力勸我留給子孫一本書,其價值勝過房產金錢。我大半生與書籍打交道,卻沒想過老來親自登場,用文字見證歷史洪流中的一瞬。我沒有相當學歷,更無高深學問,憑的是苦幹精神與誠信風格,這些舊時代的人情義理,拿到當今,想必還是普世價值吧。

兩年來,我面對作家,一五一十侃侃而談,彷彿潛入記憶深海,探訪沈睡幽靈;走入時光隧道,喚醒昔時歲月;回溯其實需要勇氣,那是創傷再度撕裂,也是情緒雀躍、平靜的時刻,但更多的是我也認同面對它,並整理它,生命才會翻開新的下一頁。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