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前言:你今晚在家嗎?
 
我們不是在靈性旅程上的凡人,而是在凡人旅程上的靈性動物。——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
 
當盧雲於一九八六年剛到「方舟黎明之家」,他們請他與幾位智障的人住在一起,其中一位名叫約翰。約翰是中年人,在這裡與十個人一起住了很久,穩重踏實。只要他遇見任生人,發出的第一個問題都是:「所以,你家在哪裡?」他對周圍每個人的行動觀察入微,每天都先向住處那一棟的助手還有整個方舟群體的人,探問第二個更為直接的問題:「你今晚在家嗎?」即使盧雲的行程忙亂得無以復加,也免不了被問到第二個犀利的問題,每次他都結結巴巴向約翰解釋,當晚他還是無法在家吃飯。雖然盧雲來「黎明之家」是為了尋找一個家,他在第一年其實更需要發現的是「你家在哪裡?」以及「你今晚在家嗎?」的多層意義。他需要一位像約翰這樣具有父親形象的人,持續堅定提醒他,他正在旅途上——回家的旅途。
   
他在「黎明之家」第二年年中,精神崩潰,不得不離開七個月。他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在馬尼托巴省(Manitoba)的溫尼伯市(Winnipeg),同時有當地的機構「成長之家」兩位朋友的支持。在這段期間,我有幸去拜訪他。當他分享心神恢復的過程,講到他的獨處,以及與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浪子回頭〉畫作中人物的反思性「相會」,極其感人。
   
那是赤裸裸、深邃的個人體驗。
   
在盧雲回到「黎明之家」之前,待在溫尼伯的記憶猶新,距出版他的經典作品《浪子回頭》(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還有三年時,他舉行了一個為期三天的工作坊,分享了他獨處時,思索福音書故事與畫作的經歷。雖然間或難以訴諸言詞,但他還是勇敢嘗試,「找到自己的聲音」,敘述他接受自己為上帝的愛子,可以說是他就此主題最精彩的論述。他告訴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方舟」群體的關顧者,他這麼分享有個心願,就是幫助在座每一個人發現他們的生命與這則比喻的個人關聯。他督促每一位,就像他當初獨處時,讓浪子的故事成為自己最私密的一則故事。
   
盧雲相信他的聽眾有能力超越他的經歷,探討出自己對比喻的獨特珍貴看法。他對本書讀者的信心,甚至從他的墳塚發出,指引我們每一個人,藉著這則聖經比喻,與那位無條件的愛者有更深更獨特的相遇。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