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教養展_短波66
拆下肋骨當火炬:臺灣民主地圖第三卷

拆下肋骨當火炬:臺灣民主地圖第三卷

  • 作者:余杰
  • 出版日期:2017/06/28
內容連載 頁數 1/6
在地下室裡保存光源──唐山書店
 
1990年代初,我剛上北大時,正是天安門屠殺之後不久,校園裡的自由主義氛圍已薄如蟬翼。在死水微瀾也難以感受到的未名湖畔,我極度失望,難道熱血的青春還沒有盛開就枯萎了?
 
真理=地下? 北京的三家人文書店
 
在無邊的黑暗與壓抑之中,我欣喜地發現,校園附近先後開張了三家書店——萬聖書園、風入松書店、國林楓書店。有趣的是,三家書店都開在地下室,當然是老闆出於節約成本的考量,卻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古往今來,真理難道只能保存在地下室嗎?
 
這三家書店主要銷售人文學術書籍,它們比圖書館更吸引我的是,可以找到很多最新出版的書籍。那時,我過著清教徒式的讀書和寫作生活,這三家書店成了我的「第二圖書館」,晚上一連跑三家書店看書、買書,成為在北大求學七年間的「例行功課」。唸碩士班第一年,我的處女作《火與冰》出版了,在這三家書店都開過新書討論會,很多持守自由主義立場的前輩知識分子應邀前來慷慨陳詞。那是九十年代末最後一點微光。
 
我離開北大後,經歷了「畢業就是失業」的挫折,並一步步走向特務如影隨形的「國家的敵人」的行列。我搬到遙遠的北京東郊,一個月也難得回西北角的海淀一趟。再後來,國林楓和風入松都先後關門,只剩下萬聖書園苦苦支撐。
 
我最後一次去萬聖書園買書,是2008年奧運會期間。我被當局非法軟禁在家,多次跟看守的秘密警察交涉,他們總算答應開車帶我去買書。那是將近一個月裡難得的一次「放風」機會——儘管我在書店中挑選書籍時,便衣特務寸步不離,生怕我遇到熟人開口講話。
 
再以後,我離開中國,護照作廢,祖國回不去了,母校回不去了,大學時代的書店也回不去了。在台灣,我卻如同在沙漠中發現綠洲一樣,發現了一處同樣是在地下室保存光源的所在——唐山書店。
 
獨立=地下? 唐山書店的人文飄香
 
近年來,台灣的獨立書店如雨後春筍般誕生,有不少書店的空間設計美侖美奐,但我還是最喜歡去那一間「全台灣最不花俏的書店」——唐山書店,「我們沒有華麗的裝潢,但我們在微暗的地下室為你張羅了學習之海」。也正如《台灣書店歷史漫步》一書中所說:「若要尋找獨立書店的精神與價值,至今依然堅守初衷的唐山書店,便是最不容忽視的代表。」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