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9
關於本書
 
1951年,我剛踏進這個行業時,投資界倡導的主張,是長期投資。到了1974年,當我成立先鋒公司時,這個信條仍然沒變。可是,過去這幾十年來,我們國家金融圈子的性質,出現了根本變動--而且不是往好的方向變動。短期投機文化猖獗,完全取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盛行的長期投資文化。資本市場與資本形成的整個發展歷史過程,這兩種文化始終並存,但當今的資本主義已經完全失衡,而且顯然不利於投資大眾--事實上,對於我們的社會也構成終極傷害。
 
專注於短期投機的相關策略,排擠了長期投資策略,這些改變使得金融圈內部人士直接受惠,而此方面的每塊錢代價,完全都是由客戶負擔。事實上,投資與投機之間的緊張糾葛,正是美國投資界與美國企業界面臨的最嚴重挑戰,這些挑戰終究會損害我們的金融市場功能,威脅我們個人投資者∕人民累積財富的能力。
 
所以,我非常擔心我們金融市場當前投機文化凌駕投資文化的現象。我之所以心存憂慮,是基於身為金融界一份子的立場,也是投資界一份子的立場,更是做為這個國家人民的立場。呼應英國作家史諾(C. P. Snow),我稱這種變化為「文化衝突」。半世紀之前,史諾描述某種類似的對立狀況。他的著作《兩種文化》(The Two Cultures),強調科學凌駕人文的現象,所謂科學是指精確衡量與計量的文化,所謂人文則是指穩定教化與理性的文化。同樣地,《文化衝突》則是對照長期投資文化與短期投機文化,前者是知識份子、哲學家與歷史學家的基石,後者則是數學家、技術者與煉金師的工具。
 
對抗這種投機凌駕投資的趨勢,似乎是公然挑釁我們的科技文明發展。各種創新發明、資訊、立即通訊與競爭,畢竟都為我們的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貢獻。可是,我認為,我們的金融體系應該不同於無所不在的其他經濟和商業系統。
 
「價值創造」與「尋租行為」
 
經濟學家描述的所謂「價值創造」(value-creating)活動與「尋租」(rent-seeking)活動,兩者之間存在性質上的根本差異,前者可以幫社會創造價值,後者則會讓社會整體損失價值。一個可以提供嶄新或改進的產品∕服務,透過更有效率的管道運送,價格更具競爭力;另一個只是把經濟所有權由某方轉移至另一方。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