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上海小刀會起義

上海小刀會起義

  • 作者:張華
  • 出版日期:2017/07/19
內容連載 頁數 1/3
革命前的準備
 
東校場,西校場,人強馬又壯,要投小刀會,去到點春堂。——小刀會起義時期歌謠
 
西元1843年,上海根據淸政府簽訂的《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開闢為通商口岸。經過十年的發展,上海已經從原來一個海邊縣城,變成了一座初具規模的城市。來自江蘇、浙江、安徽、廣東、江西、山東等地的勞動者,不斷湧入上海,為上海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外國侵略者對上海的覬覦是由來已久的,早在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的職員林德賽就曾經和傳教士郭世立一起,乘坐商船在中國沿海窺探,他們的船在上海停泊了十八天。郭世立說:“上海的重要性僅次於廣州。它的商業十分活躍。如果歐洲商人被准許來上海貿易,它的地位更會大大提高。外國商品在上海的消耗量很大。這樣大的商業活動區域,以往一直被人忽視,實在太令人奇怪了。”林德賽隨後給東印度公司寫了一份報告,在報告中他說:“上海具有優良的港灣和適於航行的河道,基於以上理由,上海事實上已成為長江的入海口和東亞主要的商業中心,它的國內貿易遠在廣州之上。……外國人特別是英國人如能獲准在此自由貿易,將獲得難以估計的利益。”
 
總之,他的結論就是一句話:“對於英國的利益來說,上海是僅次於廣州的重要地點。”佔據上海之後,眾多披著外交人員身分的外國人,他們實際上也是外國公司的雇員,支持甚至鼓勵走私等犯罪活動。英國人在上海開了一家叫廣隆商行的洋行,它的老闆覺得自己走私得還不夠多,受到了大概兩萬元的“損失”,就給當時的英國領事寫信,要求“和別人一樣大規模地進行走私”。英國領事的回答也十分直白:“擺在你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不就走私,要不就不要做生意了。”還有一些所謂“傳教士”,擁有多種身分,在上海設立教堂,充當外國領事館的翻譯,甚至參與公共租界的管理。有的外國人擁有大量地產,通過欺詐的手段將中國人的房屋、土地據為己有。所有這一切,都加劇了上海原有的社會矛盾。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