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恐慌蔓延時:破除現代科技的迷思

恐慌蔓延時:破除現代科技的迷思

  • 作者:林基興
  • 出版日期:2017/08/10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一章 宏觀世局與國運
 
1971年10月25日,臺灣被趕出聯合國(圖1-1-1)。
 
這非「單一」打擊,因同時也要退出重要的附屬機構,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糧農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海事組織、國際電信聯盟、萬國郵政聯盟、世界氣象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國際原子能總署等;遑論各國紛紛斷交。
 
當時國人亟需鼓舞;例如,1972年,描述追求理念的美國勵志暢銷書《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中譯本大受歡迎。隔年,傳播該理念的流行歌〈海鷗〉,其歌詞「海鷗飛在藍藍海上,不怕狂風巨浪……飛得越高看得越遠,它在找尋理想」,大快人心。
 
一、自己國家自己救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臺灣斷交,猶如屋漏偏逢連夜雨。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崔顥,唐詩人,〈黃鶴樓〉
 
199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前院長賽馳(Frederick Seitz)博士(圖1-1-2),由美國物理學會出版自傳《在科學前緣》中,提到他與德州儀器公司董事長海格第(Patrick Haggerty),當年「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氣。
 
1979年,美國卡特總統決定與臺灣斷交,此舉在臺灣引起相當大的憂慮,部分原因在於害怕美國完全拋棄臺灣。之前,中國嘗試以軍事武力奪取臺灣,但是失敗了,這就讓人擔心危險仍然存在。海格第和我提議,我們組織一個顧問組,讓臺灣知道,許多美國人支持臺灣。
 
─ 賽馳,行政院前首席科技顧問
 
(1) 風雨飄搖中
 
相對地,在國內,李國鼎政委想邀聘美國科技專家,來擔任我國的顧問,並藉由美國的全球戰略關係而橋接世界。第一次科技顧問會議於1980年1月舉行,邀5位外籍顧問與國內產官學研五十餘人參加。
 
該次會議成果豐碩,更由於新聞媒體的重視與報導,給國內民心士氣極大鼓舞。這為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成立帶來喜訊,也將美國中止外交關係的陰霾一掃而空。
 
─ 李國鼎,1980年第一次顧問會議後(圖1-1-3)
 
當年的一些領袖,為風雨飄搖國家奮鬥的事蹟,實在令人動容,例如,1973年,經濟部長孫運璿建議倣傚韓國的「科技研究院」,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圖1-1-4),突破政府法規限制,邀聘傑出專家回臺研發。當時備受立委反對,責難不已。終於成立後,孫運璿因此被尊稱為「工研院之父」。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