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10
第2
 
為什麼要有主、副歌?曲式如何影響我們的聆聽經驗
 
▍一首歌的模樣:歌曲的段落結構
 
中小學的音樂課程裡面並未講解這個曲式,因此,它可以說是「學校沒教的曲式」。為了彌補這個缺憾,以下針對主副歌形式的段落安排稍作介紹。
 
主副歌形式的核心為「主歌→副歌」的進行,這裡必須用箭號來代表這兩個段落的銜接,才能夠凸顯這個曲式的精神,因為這兩個段落之間具有呼應關係,反之,如果只是「主歌+副歌」,副歌鬆散地掛在主歌後頭,這種歌曲並不符合主副歌形式的精神。
 
兩次「主歌→副歌」的進行,便足以構成一首抒情歌曲的主要部分,接下來只待編曲者安排伴奏樂器,稍做穿插與包裝。〈聽海〉的結構便屬於主副歌形式的基本型,其段落依序為:前奏、主歌、副歌、間奏、主歌、副歌、尾聲。
 
為了強調主歌銜接副歌的動勢,主歌末尾可能會穿插一段導歌(pre-chorus),或稱為爬升(climb, rise),從這個樂段的英文名稱不難猜到,導歌的主要功能是提升音樂的張力,為接下來的副歌做妥善的醞釀,導入情感的高潮。因為導歌強調了主歌為副歌鋪墊的功能,所以,有的人也把導歌劃分在主歌裡面,稱為主歌之延伸(verse extension)。必須留意的是,導歌的旋律及和聲會跟之前的主歌有所不同,以發揮轉換的功能;若是主歌與副歌的音樂有點類似,導歌可以在兩者之間稍做調劑,讓聽者轉換一下心情。在抒情歌曲裡面,第二次主歌出現時可以縮減長度,例如省略前半段,僅保留導歌。
 
在兩次「主歌→副歌」的進行之後,可以添加第三次副歌。為了表現情感的轉折,第三次副歌的開頭經常會帶來一種新的感受或新的視角,例如A-Lin演唱的〈給我一個理由忘記〉7,第一次與第二次副歌的開頭都以飽滿的嗓音唱出「給我一個理由忘記」,但第三次副歌則變成「我找不到理由忘記」,嗓音轉為輕柔幽怨,伴奏也突然抽離,令人耳目一新。
 
有些抒情歌曲在第三次副歌之前會插入C段(亦稱為bridge 或middle eight),這個段落讓聽眾得以暫時離開「主歌→副歌」的進行,產生新的感受,因此C段中通常刻意避免使用類似於主歌或副歌的素材。在〈給我一個理由忘記〉裡面,C段的歌詞是「嗚喔~喔~」等虛詞,而在其他的抒情歌曲裡面,C段可以填入有意義的歌詞,或是乾脆讓歌手休息,由電吉他、薩克斯風等樂器秀上一段。
10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