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7
第一章 亞洲危城
21世紀是亞洲世紀,21世紀也是危機世紀,當氣候問題橫亙在亞洲面前時,不禁發現,有如此之多、如此之重要的亞洲城市都開始遭遇危機。
最好的時代 最壞的時代
當展開世界地圖,端詳亞洲這片廣袤的土地時,它一如地圖描繪之初:擁有69,900公里世界最長的海岸線,東部沿海繁華城市聳立;中部地區崇山峻嶺、喜馬拉雅山脈蜿蜒而過;南部三角洲河道縱橫、片片稻田。正當沉浸其中,耳邊卻突然會回蕩起一個聲音,這個聲音來自2007年4月23日,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亞洲區域研究最新進展通報會,該報告主要作者召集人、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吳紹洪的論述:「亞洲將成為繼極地、非洲次撒哈拉、小島嶼之後全球變暖最大受害者之一。」
根據全球變暖最大受害者的定義:全球變暖,極地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非洲次撒哈拉區陷入嚴重水危機、小島嶼國家集體面臨「葬身大海」,那麼,新的受害者亞洲會遭遇什麼樣的嚴重災難呢?
海升,威脅大城
亞洲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海岸線,由於特定的歷史地理因素,許多大城都是位於沿海,但是,這個地帶卻又是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衝擊最大的地方。
2008年10月22日,聯合國人居署和亞太經社會在泰國曼谷發佈了雙年度旗艦報告《世界城市狀況》。報告指出,許多亞洲大城市都面臨著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水上漲的威脅,如果不儘快制定減緩氣候變化的方案,上海、孟買等人口高度密集、擁有大量經濟財富的港口城市將承受最嚴重的損失。亞洲的20個大城市中,就有18個位於沿海、沿河或三角洲地區。其中,東南亞1/3以上的城市人口都生活在海拔不足10公尺的沿海地區,處境尤其脆弱,僅日本就有2,700萬城市人口面臨危險,比北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總和還要高。預計到2070年,孟加拉、中國、泰國、越南、印度等國家的許多港口城市以及類似達卡、加爾各答和仰光等位於河流三角洲上的城市都將成為高危險城市。
縱觀這些城市,不難發現正是沿海、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將它們推向各國經濟中心的寶座,另一方面,又帶來海平面上升被淹沒的致命危機。
共
7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