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解脫的智慧

解脫的智慧

  • 作者:周慶華
  • 出版日期:2017/11/07
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一篇:誰綁住你
 
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師(僧璨)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師曰:「誰縛汝?」曰:「無人縛。」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
 
悟。」(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卷三)
 
1.解脫的前提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人受到了脅迫或身陷險境,他一定會有逃離的念頭;而把一個人捆綁或投入牢籠,也可以確信他的脫困欲望會更為強烈,這些可能的狀況也就是前面那個求解縛故事的由來。
 
雖然如此,解縛在禪師那裏卻被當成是自惹的:自己繫縛自己,然後跑去求人解縛,矛盾不言可喻。因此,當他一反問,對方突然領悟原因所在,也就自動解除了困惑。而依此類推,當你問「如何是淨土」或「如何是涅槃」,禪師就會答以「誰垢汝」或「誰將生死與汝」,從而把一切迷亂歸諸問者一心的作用。但我們看,情況並不是可以這樣一概而論。
 
比如說,我們會生病、要為三餐勞碌、亟想出人頭地,甚至忙於應付天災地變人禍等,這種種身心的折騰和煎熬,倘若硬要說都是自己惹來的,那也很好辦,我們只要念頭一轉,痛苦煩惱就會消失於無形。但實情卻不是這麼簡單,我們的確要深陷在網罟中,不斷地嘗受各種凌礫波折,沒那麼容易單憑去除意念就化解得了。再說你可以全然無感無應,保持自我不迎不將的生命形態,但那是得由別人為你擔待才能够的,痛苦煩惱都是家人或友朋在承受,這世間一樣會有無窮盡的困縛存在。
 
不過,話說回來,凡事自己有辦法調適得宜,再多的痛苦煩惱都可以排解,不然也會減到最低程度。這麼一來,解脫一事仍然要回到自我的心理能動上。於是這裏就有了一個雙前提式的邏輯:解脫是因為有繫縛,而繫縛要靠自我終極的去縛擔負,在歷事中折衝成長,最後才能得著實質的解脫。
 
2.去縛還需繫縛人
 
在這種情況下,提出「誰綁住你」的問題後所攸關解脫的思維就是:綁住你的可能是別人,也可能是自己;而不論如何,別人都無法幫你解脫,因為前者你已先有被別人綁住的條件,而後者實際綁住你的是自己,繫縛終究得回返來自我鬆綁。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