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6
第一節 前言

在世代交替的大環境變動下,隨著經濟的發展,寺廟的設立數量每年均有成長的趨勢,而寺廟所影響的層面,除了為國家教化人心之外,還需迎合社會大眾的精神層面需求;因此寺廟的經營如果過於僵化,收入來源僅侷限於香油錢、法會、經懺、點燈、牌位及勸募等的資金流動運行,對於現代寺廟的營運顯然是不夠的。寺廟的發展除了嚴守宗教本質宣揚教義之外,經營者還需深入了解寺廟運行上的問題,如:高齡化、少子化致使信眾逐年遞減,伴隨而來的是資金收入減少,以及有寺院無常住師父的寺廟閒置衝擊。因此,若想要改善這樣的窘境,必須進而思索任何可生產的資源,以增進寺廟的可用資產來維持營運的需求。所以,在功能上需不斷的擴充,這樣的擴充也迫使寺廟教義推廣不得不採取多樣的發展型態,以因應不同需求下的生存空間。

從財務經營的觀點來看,結合市場資源力量及策略聯盟已是寺廟經營上不得不採用的運行策略。在資產營運價值的評估、人力資源的運籌、經營的成效,這些都是寺廟營運所需面對的課題。另一方面,從寺廟可活化的資產來說,它包括:有形的財務、物業與人力資源等資產,以及無形的思想、教育與品牌資產,都是寺廟可茲運用的生產工具。但寺廟畢竟不是營利事業,有其宗教的根本目的,為鑑別、解釋、與緩和違背宗教本質的風險,資產經營的結構,必須在不影響宗教及公益活動的基本價值下,確認其可用性,再以經營的思維方式,尋求最大的經濟效益,並以此經濟效益為籌碼獲致更大的宗教思想推展成果,如此的經營循環對於宗教事業的提升,才不致偏頗。

台灣政府在1987年解除戒嚴令之後,各項政策開始鬆綁,經濟追求全球化、教育普及化、文化多元化,而宗教也屬於文化重要的一環,自然也跟著走向開放、多元、自由發展的趨勢。在這種自由開放的條件下,寺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設立,而寺廟所提供的服務向度也越來越廣,提供可選擇的寺廟樣態更是越來越多樣化。在前述的發展情況下,寺廟的問題亦顯複雜多樣且廣泛,諸如:寺廟土地建物合法化、寺廟登記、違建、財會稅務、法規法令、組織制度、內部行政管理、資產運用及活化,甚至包括寺廟品牌經營管理等。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