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2/6
雖然妻子離世後,與別的女性交往並非犯罪,不明事理的外人也不該以道德論罪,但那些探究教養方式成為犯罪原因的人士,勢必暗批女學生的父親:「要是你沒有再婚,和女兒住在一起,更加愛她、對待她,就不會發生這種事。」那麼,父母面對行為如此異常的孩子究竟能做些什麼?
 
媒體之所以追究父母的責任,不是基於考量孩子的人權,而是一旦發生不好的事,人們會無意識地探究因果關係,然後設法排除原因。正因為有些人無法忍受沒有任何理由的不尋常犯罪,內心深感不安,所以孩子(未成年者)免責的話,父母便成了犧牲品。
 
現代精神醫學將有可能引發犯罪行為的精神障礙,稱為「反社會人格障礙」。雖說如此,無論什麼樣的社會都有一些狡詐、殘酷之人,若是輕率地將他們的人格特質視為必須治療的「疾病」,如此一來便與刑法規制的責任能力有所抵觸,衍生出棘手問題,所以只好將這樣的人格特質曖昧地視為「障礙」。問題是,任誰看來,他們都是「行為異常」之人。
 
英國曾以一九九四年到一九九六年出生的五千對雙胞胎為對象,進行反社會傾向遺傳率的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性格「冷漠無情」孩子的遺傳率為三○%,剩下的七○%來自環境影響,這裡所說的「環境」當然包括教養方式,所以這項調查結果合乎一般人的認知。
 
研究人員又試著抽樣被老師認為「無法教化」,亦即高度反社會傾向的孩子。
 
研究結果十分衝擊人心。
 
在犯罪心理學上被歸類為心理變態者的孩子,其遺傳率高達81%,環境影響卻不到兩成,而且環境指的不是教養方式,而是來自同儕關係之類「非共有環境」的影響【4】。
 
倘若這項研究結果屬實,便能說明父母面對孩子的極端異常行為,可說束手無策。
父母要被追究的「責任」,就是自己偶然具有這樣的基因,並遺傳給孩子。
 
關於上述提及的女學生殺人分屍事件,遺憾的是,女學生的父親於案發兩個月後,也就是十月五日於家中上吊自殺。
 
04、性暴力是演化下的產物(節選)
 
․猜忌心主使丈夫性侵妻子
 
男性(人類)一進入青春期,往往為了追求心儀的女性而與別人競爭,但這場競爭不可能是公平的勝負之爭,自然無法以道德論斷,而是個體採取各種策略,只為了傳宗接代,留下很多傳承基因的子孫。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