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討愛勒索

討愛勒索

  • 作者:趙梅如
  • 出版日期:2018/01/17
內容連載 頁數 1/11
閱前篇
 
溫飽、溫暖、回應、交流、愛
 
自一九三○年代開始,心理學界大致相信生理需求是人類行為的動機,所以嬰兒是因為飢餓、口渴的生理需求,才需要依賴母親,而且所有的心理需求,都需要在生理需求滿足的基礎之上。但是二次大戰以後,一九四○年代開始,參與戰爭的國家產生了許多殘缺的家庭,有很多收容孤兒的機構。這些機構開始被研究者造訪,而其中心理學家最想研究這些被社會剝奪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生存與生活現象。國家社會正待重建,物質資源貧乏,那時候的機構大部分都很貧窮,一個人照顧八至十二個孩子,照顧者跟孩子之間也無法有什麼互動。一般六個月大的嬰兒,身體有更大的活動自由,可以開始許多肢體活動,開始與人交流。結果這些在孤兒院的六個月大一點的嬰兒,他們很少哭、很少發出喃喃聲音、身體姿勢僵硬,有人抱時,無法有順應的姿勢,感覺對於環境裡的人沒有太大興趣。並且住越久的孩子,越有情感創傷,很沒有安全的情感連結,因為他們的討愛是挫折的,他們已經有了絕對的絕望。這樣的二次大戰後背景,已經喚起心理學家重新思維,互動與交流對生命來說,是個重要而不可忽視的關鍵。到了一九五○年代,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動物心理學教授哈洛(Harlow)則認為小孩對母親的依戀,不只是因為母親的餵養,因此從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三年間,承接一九四○年代的思維,作了一系列的實驗,他以將近三百隻的恆河猴為實驗對象,因為恆河猴比起以往常常用來作為實驗對象的老鼠或者鴿子,是更接近人類的靈長類。哈洛將恆河猴分成好多組的研究,他想瞭解生物需求與生存原則的真實狀況。
 
我之所以選擇哈洛的實驗研究發現,是因為我覺得回頭檢視這一段科學文明,雖然他的研究實驗不符合人道精神令人詬病,然而他的發現卻有著超越時代的深刻意義,喚醒我們重新檢視我們對於「愛」的認知與體悟。現在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科技帶來的方便,絕對不是以往人類所能想像的;然而,也有一些弊病,例如人類原來最需要擔心,名列第一名的竟然是跟自己攻擊自己有關,令醫學上束手無策的憂鬱症,這表示人類在「愛自己」這件事情上生病了;並且,世界各地也此起彼落的發生了許多恐怖攻擊,兇殺攻擊事件,這表示人類在「愛別人」這件事情上也生病了。
11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