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文言津逮

文言津逮

  • 作者:張中行
  • 出版日期:2018/04/03
內容連載 頁數 1/7
文義之間
 
這本小書談的是講文言或學文言時會碰到的一些問題。談問題之前,先說說甚麼是文言。這要從古漢語說起。顧名思義,古漢語是古人用為交際工具的漢語。這裡有兩個問題:一是「古」指甚麼時代,二是「語」指哪一種話。先說前一個問題,古,從有文獻可考算起,即使截止到隋唐,也超過兩千年。年代久,任何事物都要變,語言當然也不能例外。孔子說的話如果如實地傳下來,恐怕以繼道統自任的韓愈也未必能懂,那麼究竟以孔子之言為準呢,還是以韓愈之言為準呢?再說第二個問題,從甲骨文起,可考的文獻確實不少,可是這些文獻與口語有無距離,距離多遠,也很難確切知道。古,摸不清;語,也摸不清。怎麼辦?可行的辦法是取其大同而捨其小異。幸而我們的古漢語確是有大同,即所謂「文言」,古代大致以秦漢為準,有個相當明朗的規格,後代,不管是強調仿古的唐宋八大家和明前後七子,還是強調創新的明公安派,都亦步亦趨地照著規格作,這樣,文言高踞其位,堂上一呼,堂下百諾,就形成相當協調的一統。這個一統,與其說是古漢語,還不如稱之為文言更確切。自然,文言的大同之中也難免小異,如過於古奧的詞句,見於甲骨文、金文以至《尚書》中的那些,看來有些離奇,或者另一端,如六朝的譯(佛)經體,有外道氣,小說,有俚俗氣,可以存而不論。
 
文言和現代漢語有傳承關係。這種關係很微妙,你說是截然兩種嗎?不對;你說不是兩種嗎?也不對。勉強說,是藕斷絲連,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顯示易學的一面,就是說,可以以今度古,望文生義;同中有異顯示難學的一面,就是說,望文生義,常常會誤解。
 
我們讀文言作品,看,是由字形而領悟意義;念出來,是由聲音或兼由聲音領悟意義。這裡專就看說,是字形和意義之間有某種約定的關係,熟悉這個約定的關係,自然可以望文而生義。可是,字形和意義的約定關係,文言和現代漢語不盡相同,甚至常常不同,因而不熟悉文言的人就很容易把現代漢語的約定關係移用於文言,於是就錯了,至少是似是而非。因此,文言的講讀,想要做到理解正確,就必須注意文言的文義之間的某些不同於現代漢語的情況。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