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一章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身體行動方法」再探
但是,無法銘記下來留傳給子孫的是感覺的內在途徑,以及到達潛意識大門的意識之路,這一點,也唯有這一點才是劇場藝術的真正基礎。這領域屬於活的傳統。這是只能親手傳遞的火炬,而且不是在舞台上傳遞,必須經由親身教導,一面發掘奧秘,一面為了接受這些奧秘而練習,頑強而帶靈感地工作。(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2006: 343)
二十世紀著名的俄國劇場導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 1863-1938,以下簡稱「史氏」),他的自傳《我的藝術生活》,首先以英文於1924 年在美國問世,讓史氏的「體系」隨著莫斯科藝術劇院1922-24 兩次巡迴美國演出的轟動,一波波地衝擊方興未艾的美國藝術劇場。我第一次唸到這本胖胖的、近六百頁的《我的藝術生活》,是在1982 年秋季班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柯比(Michael Kirby, 1931-1997)的現代戲劇課堂上。跟大部分名教授厚達15 頁的教學大綱、參考書目很不一樣,出身前衛藝術的柯比教授這門課只需要閱讀以下五本書:
一、《我的藝術生活》(My Life in Art);
二、《 布雷希特論劇場》(Brecht on Theatr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
三、《劇場與其替身》(Theatre and Its Double);
四、《邁向貧窮劇場》(Towards a Poor Theatre);
五、《 創新的世紀》(Century of Innovation: A History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Theatre and Drama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這個閱讀書單有夠簡潔――柯比是個極簡主義者――而且,第五本比較像大學部那種user-friendly 的教科書,所以,對初到紐約受到前衛劇場極大震撼的我─一個托台灣經濟奇蹟之福和公費留考獎學金之利才有幸擠進「紐約紐約」這個「世界劇場首都」的第三世界留學生─實在是個恩賜。那時候台北跟紐約的資訊、流行至少有30 年的時差,亦即,在台灣我們會唸到的書大約只有第二本:《布雷希特論劇場》,主要原因是英文系或德文系還會讀讀他的《高加索灰闌記》或《四川好女人》。亞陶的《劇場與其替身》或葛羅托斯基的《邁向貧窮劇場》,說真的,就是有人曾經在《劇場雜誌》見過影子,相信也搞不清楚「殘酷」或「貧窮」有多少奇異的樂趣。因此,對來自開發中國家的台灣研究生而言,讀起《我的藝術生活》真的有他鄉遇故知的欣慰,以及,雪夜偷讀「匪偽書刊」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