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9
第一章 導論

一、前言

杜甫,字子美,生於唐睿宗(李旦,662-716)太極元年(712),卒於唐代宗(李豫,726-779)大曆五年(770),1祖籍在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之南),故自稱「京兆杜甫」或「杜陵布衣」。其十三世祖杜預(元凱,222-285)為晉代大儒兼名將,2隨晉室南渡,徙居襄陽。曾祖杜依藝(生卒年不詳)位終鞏縣令,遂世居鞏縣(在今河南省)。祖父杜審言(必簡,約645-708)為初唐詩人,與李嶠(巨山,645-714)、崔融(安成,653-706)、蘇味道(648-705)並稱「文章四友」,官至膳部員外郎。杜甫的父親杜閒(682-741)任奉天(陝西省乾縣)縣令。杜甫在家學淵源的薰陶之下,自小便詩書俱進,在其晚年所作的〈壯遊〉中,他回憶曰:

往者十四五,出遊翰墨場。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皇。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3

七歲作詩,九歲寫大字,十四五歲即於詩壇嶄露頭角,出入文人匯聚的場所,結交名士。「斯文崔魏徒」指的是崔尚(生卒年不詳)與魏啟中(生卒年不詳),他們倆人或許是杜甫祖父杜審言的朋友。因杜審言當時名氣不小,而且杜家還有不少人在朝為官,故文壇前輩也樂於揄揚杜甫這樣既有家學淵源又確有才氣的青年才俊。他們稱譽少年杜甫之才猶如東漢的班固(孟堅,32-92)與西漢的揚雄(子雲,前53-公元18),4或許杜甫亦自此便以班、揚作自我期許。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杜甫作出如此的自我評價: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蔔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5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