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第一章 三過家門不入——大禹治水
堯帝在位的時候,天下經常發生水災,造成老百姓很大的損失。堯帝曾經派鯀去治水,鯀採用到處堵水的方法,但是治水的工作一直沒有成功。
後來,舜接替堯帝的位置,成為帝王。舜帝到治水現場巡視時,看到鯀的治水工作始終徒勞無功,非常不開心,就把鯀流放到偏遠的羽山。大家都認為舜帝對鯀的懲罰是正確的,因為鯀無效的治水方法,讓老百姓多吃了好幾年的苦。
堯帝逝世後,舜帝問大臣們:「有誰能完美治水呢?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人,應該請他擔當重任。」大臣們推薦道:「鯀的兒子禹,可以成就一番大業。」聽完大臣們的建議,舜帝便把禹請來,並命令他:「你去平定水災。希望你能完成這個任務,之後,我還有更重要的職務請你擔任。」
禹為人機智敏捷,又吃得了苦,他有良好的品德,還懷著一顆仁愛之心。他的行為讓人樂於親近,他的言語使人由衷信服。禹的出身十分高貴,卻沒有因為自己的身分而驕縱放肆,相當難能可貴。
接受舜帝交給他的重任之後,禹決定澈底消除水患,發誓如果沒有戰勝洪水,就不回家。看到自己的父親因為治水失敗而受到懲罰,禹知道必須改變原有的觀念和方法。
他帶領部下翻山越嶺、走遍全國,利用當時所有能派上用場的儀器、設備勘察地形,制訂整治山川的規劃。他決定按照春夏秋冬的季節規律,測量九座高山,疏通九條河道,整治九處湖泊,開發九州土地。他發現全國的地形西高東低,而水的特性是從高處往低處流,靠著硬堵來治水,當然無法奏效。
於是,他改變父親堵水的舊有方法,改而採取開挖管道、疏通河流的方式,順著地勢把水排入大海。他還親自戴上斗笠,和老百姓們一起拿著鐵鍬,開挖山地,修建渠道,疏通河川。
當時,在黃河中游有一座叫做龍門山的大山阻斷水流,奔流而下的黃河河水,因為無法衝破龍門山的屏障,便會溢出河道,形成洪水,每年的水災都很嚴重,對住在周遭的老百姓造成很大的損失。禹好幾次去那裡察看地形,發現如果不把龍門山鑿通,就無法讓黃河的河水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