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5
當代藝評的自主與不滿
凡與藝術有關的活動,都與增長知識、刺激感念、精神療癒有關。對藝評書寫者而言,藝評即是一種尋道之旅,一種思想鬥爭,也是一種行動實踐。然而,藝評在當代卻漸處於被誤解與錯置的位置。在詩人、作家、哲學家、表演者之外,藝壇多以功利角度看待藝評,認為藝評是雜家,浮廣而不專精,多置藝評於藝術史與美學之後,忽略具影響力的藝評多行走在藝術史與美學之前。在藝評工作被邊陲化、工具化、業餘化的社會,它究竟還能否行走於自主與不滿之間?
相關詞──第七封印、唯心意識、唯物處境、自主性、修辭策略、詮釋與轉譯、藝術生產機制、科層系統
自主與不滿──藝評的唯心意識與唯物處境
「羔羊揭開第七個印的時候,天上寂靜無聲,約半小時。」──(聖經〈啟示錄〉8:1)
用揭開封印的羔羊角色,看待揭開視覺藝術世界之後與文字生產之前的狀態,是一種屬於個人經驗的感知。當微微觸碰到藝術的奧妙,窺探到不能看到或不能說出的祕密時,四下真的會寂靜無聲。而後的幾刻鐘,在冥思、驚喜、惶恐種種思緒澎湃中,有時,也有著暴風雨來臨前的焦慮與寧靜。彼時,文字陳述,又有何意義,又有何必要?
我們一直面對藝評是否是一種唯心的工作?畢竟,凡跟觀察與意見有關的反應,都是意識上的測量工作,而藝評工作者面對意識上的測量,顯然比其他人應有更強烈的反應。在能言與不能言之間,面對創造者與其造物,藝評人像是充滿質疑的浪漫尋道者,其面對與要進入的世界,絕不會是單純的「真、善、美」之旅。對涉入藝術之旅的尋道者而言,其行動猶如「第七封印」的寓意,是個人藝術生命的開封與冒險。也因為如此,對藝術的觀照、詮釋、判斷,不能忽略此閱讀角色的自主性、自律性,與其精神面向的種種狀態。
共
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