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5
導論 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至今仍大量保存的中國最早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它出現的時間約是西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紀。這些文字,主要是用刀契刻在占卜用的龜甲和牛肩胛骨上,在地下雖埋藏了三千多年,還可以相當程度的保存下來,而其他日常寫在竹簡上的文字,就都腐爛無存了。
甲骨文共有超過四千五百個圖形,因此,絕不會是初有文字時代的產物,應該是經過了很多年的演化而後形成的。那麼,到底可能經過了多久的時間呢?
人類的群體一旦擴大,就有必要發展文字,把繁多的事務內容記載下來,以便傳遞給他人,傳播到遠地,留傳至後世,而不是讓話說完之後即消失無蹤,無可稽考。所以,文字是高度文明社會的產物,被視為國家建立的重要條件。中國有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文字的傳說,中國也有以黃帝為歷史開始的傳統,都說明人們普遍認為文字與文明的關係極為密切。
文字是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經由許多人的創造、選擇、改良,才慢慢形成體系,而被群體所接受。而能夠留下來並確實反映文字使用的物證,一定是出現在體系雛形已經完成很久以後的事。不管哪一種文字,要探明其體系成立最初階段的年代,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學者對於中國何時有文字的推測,就有相差有好幾千年的不同說法。
我們可以從某些文字的創意,來探討中國文字起源的問題。商代的甲骨卜辭,是用刀在堅硬的表面上刻劃的。由於曲線不容易刻劃,所以圓形的圖象,常常會契刻成方形或多角形的樣子。如果一個字有圓圈和方形兩種寫法,則圓形的必是較早、較原始的寫法。甲骨文的「郭」字作□,像一座四個方向都修建有守望亭台的城牆。因為形體太過繁複,所以就先省去左右的亭樓而簡化成□。城裡集聚很多的居民而成為大的城市,於是加上一個「邑」的偏旁,就成為現在的「郭」字了。
目前所發現中國最早的城牆建築,是在河南鄭州北郊的西山遺址,興建的年代約在距今五千三百年前至四千八百年前之間。城的平面略呈圓形,與甲骨文所顯現的形象一致。然而,已經發現的較大數量早期城牆,都是建於龍山文化的晚期,時間約是四千多年前,諸如山東章丘城子崖、河南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台等等都是,而這些城牆的平面都作四方形。
共
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