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現代詩卷

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現代詩卷

  • 作者:
  • 出版日期:2018/07/31
內容連載 頁數 1/2
〈鹽分地帶〉   林佛兒/作

未曾設想,我們是一群在地上被踐踏的人的鹽分

凝固以後,
我們不同於黑臉煤礦
我們有雪白的皮膚
而煤深埋於地底下,我依附海涯
煤燃燒燃燒
我結晶結晶

雖然經過食道
但我們不僅是一隊礦物質
我們可詩可頌
可成為風景,也可化為長河
不曾間歇
我們貫穿了人類的胸膛

我們一直孳生也一直滅亡
在鹽分地帶
我們雖然粗糙,雖然卑微
但我們堅持
是一群永恆的自由顆粒
在貧瘠的土地上發光

鹽啊,鹽啊

【賞析】

林佛兒〈鹽分地帶〉一詩,要為鹽份地帶的文學精神塑像。鹽分地帶的新文學,是土地的文學、人民的文學。林佛兒借助鹽的意象,為鹽分地帶文學寫出宣言一般的詩作。

第一段首先出現「地上的鹽」此一形象。對鹽田子弟來說,在鹽田裡工作,地上有鹽分,是生活常見的形象。但這個形象其實也來自《新約聖經》的〈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三節:「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地上的鹽,確切意思何指,在神學界尚有多種說法,不過一般多指某人謙遜而缺少主張。林佛兒此處借用地上的鹽的謙遜形象,來指鹽份地帶文學的篤實謙遜與溫和。這一段還有「煤」的形象。煤與鹽,一黑一白、一火一水,恰成對比。中國左翼詩人艾青曾寫過〈煤的對話〉一詩,以煤象徵人民。詩中說,煤比壓迫它的板塊年齡更大,資格更老,植物必須經過萬億年的壓迫才能變成煤礦。他們雖然一向默不作聲,卻沒有妥協。如果給他們火,他們就會燃燒起來。艾青的詩寫出受壓迫的沉默人民,像煤一樣隱藏著燃燒的力量。林佛兒則用鹽象徵底層謙遜人民的另一種安靜的力量。它不燃燒,它結晶;它在地上,祛除不潔。

第二段寫鹽是人生活的必需品。如果缺乏鹽分,人的健康就不均衡。鹽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其中之一,但鹽田也有不輸給風花雪月的美麗風景。鹽溶在水中,流入歷史的長河,伴隨一代代人類的生活。

第三段寫鹽的生產與消失。鹽是結晶體,但不是珍貴的礦產。它被人攝取就消失、被水融解就消失,而海水曬乾,甚至人的汗水蒸發,又會產生鹽分。它卑微,毫不珍貴,但如果沒有了鹽,人就活得沒有滋味。鹽山的鹽,都還是粗糙的粗鹽,在陽光照耀之下,像是潔白的雪山,閃閃發光。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