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7
兒童心理需求之(1)重視
 
孩子需要被父母的重視,來確定自我的存在感

 
在諸多國家有一種古老的儀式,那就是歡迎與祝福新生命的到來!在儀式中,親人們帶著喜悅,充滿寧靜地附在嬰兒耳邊送上一句祝福。這看似簡單的儀式,卻為孩子的一生種下了一顆美麗的種子。
 
◎缺乏父母的重視,讓孩子覺得「我不夠好」
 
在生命誕生的頭三年,孩子無法自如且有意識地和外在環境發生聯繫。在他眼中,父母就是他的神,他的整個世界。於是,如何獲得父母的重視並發出信號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存在與需求(餓了、渴了、困了、累了、難過了、 需要擁抱了、恐懼了……)就成為孩子最早的溝通方式。
 
通常,嬰兒發出一個基本需求的信號時,如果能得到及時回應,他的潛在解讀系統就會認為當下很安全,反之,嬰兒會很快陷入恐懼中,然後會以加劇哭鬧的方式來呼喚父母。
 
如果父母未能及時意識到嬰兒這一特質,一種以哭鬧獲得重視與關注的無意識會逐漸升級為以生病的方式來獲得重視與關注(當然,這並不是說孩子每一次發出需求的信號都讓成人緊張慌亂,生怕出錯)。成人需要意識到孩子的這種需求,然後及時給出回應,這種回應包括語言「媽媽在,媽媽在」,也許你的身體無法馬上到達孩子身邊,但那一刻,聲音本身就是一種安慰。
 
為何一個孩子如此需要這種被父母重視的感覺呢?因為他們需要經由這種方式確定自我的存在感。正如有的人在學生時代用好成績來確定自我的存在,在成人世界中用社會地位以及擁有的財富來確定自我存在感一樣,人們需要經由自我在這個世界的存在感來體驗「我是誰」。
 
所以,失去這份被重視的感覺,孩子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一個無意識的信念就會産生:「我不重要,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我也自然不被需要」。於是,心理結構就在這樣的錯覺中形成著。這種在錯覺中建構起來的心理結構失去了秩序性與完整性,曾經所經歷過的痛苦體驗會以一種心理碎片的方式散亂在無意識中。面對關係,一方面渴望但
 
另一方面又恐懼,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麽?在這樣的衝突中,大多數人無法認識自己!
 
不能認識,自然無法成為。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