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207
5 /5
16位讀者評分
5
87%
4
13%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12/26
黃老師可說是我最尊敬的學者
他打開了我對歷史的認知
讓我瞭解到歷史可以這樣學
雖然我一直都很喜歡歷史
但是以大歷史的角度去學歷史
卻是從來沒有想過的視角
這本書是我的第一本黃老師的書
年輕時不知道重看了多少次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28
萬曆十五年(1587) 是明朝由盛而衰的關鍵 也是近現代中國的關鍵 歐洲大航海 日本戰國 美加還是殖民地 阿拉伯世界正往東方征服 非洲剛成為被歐洲吸血之地 中南美洲白銀已經流通 好書永遠不寂寞 黃仁宇是第二個錢穆 謹以此言向黃仁宇致敬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3/17
文:蔡幸珍 2019.3.16

高中時代老師推薦的書《萬曆十五年》,終於看完了,很好看喔!想認識明神宗(萬曆皇帝)、首輔張居正、首輔申時行、戚繼光、清官海瑞以及明朝的政治、官場、文化、軍事、制度.....等的人,喜歡歷史、關心政治的人可以看看。

閱讀的同時,我不由得把萬曆皇帝和正德皇帝、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軍事將領俞大猷和戚繼光拿來超級比一比。

申時行的行事作風一直讓我想到王金平,想找個機會來看看《橋:走近王金平》。看到海瑞的行事作風,清廉、過度節儉、正直,腦中閃過的是「他有亞斯伯格症嗎?」。萬曆皇帝想立常洵為皇太子而不立長子,受到群臣的反對,憤而不上朝28年,消極抵制,則讓我想到拒絕備詢234天的賴清德。明代官員出差,中央不給旅費,而是由地方政府負擔接待費用。中央的錢常這個不夠、那個不足,要地方政府自己想辦法,甚至是幫忙籌錢上繳,對比現在地方政府常向中央要經費。明代多用道德少用法律約束官員和庶民,現代多用法律。400年了,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滾,雖然政經社會變化很大,雖然歷史不能從來,但鑑古知今可以長智慧。

前六章我看的津津有味,第七章 介紹 李贄——自相衝突的哲學家,有點難懂,應該是對明朝的朱熹、王陽明的學說以及明朝當代的哲學思想發展很不熟的緣故。

從老師推薦時,就想看的書,放在心中這麼一放就是30年,30年後的我,人生有更多的經歷,與這本書相遇正是時候。在心中默默「打勾」,完讀囉!

沒想到30年後,這本書仍然也是 107學年北一女中閱讀推薦書單之一。
https://activity.books.com.tw/crosscat/show/A00000003076/1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3/06
相當深刻的描寫華人文化,當年的文人位居上位,卻以"慣例"為行事宗旨,如此國家怎可能強盛?中華文化慣有的表面一套私下一套在本書也花了不少篇幅描寫,讓人看了無奈之餘,卻也能學習到在社會上若偶保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之態度,反而可能在職場上有所發揮。
展開
user-img
5.0
|
2014/03/13
作者闡述歷史事件之中陰與陽的概念 道盡了中國官場文化的精隨 現在的台灣不也如此 雖然這本書只講了萬曆十五年前後的總總 可是歷史衍生的定律卻是不斷地循還 只是換了了人事物罷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09/07/14
作者黃仁宇窮盡三十年心血,出入典籍,宏觀細究,以超然獨到的眼光,俯瞰古老的中國,將中國的糾結、迷惘與困惑,纖毫畢現的展開在讀者眼前。

黃仁宇以萬曆十五年當一個論述的起點,把明朝的制度做了徹底的檢視,從皇帝、首輔(類似丞相)、文武官以及有爭議性的學者等幾個人的剖面開始分析,很少有人這樣觀察歷史,更少有人這樣寫作歷史。

明末是中國開始落後歐洲濫觴,然而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作者很明白地指出其因乃一是僵硬的文官制度,二是儒家道德觀念,我們從小就學習儒家的觀念,也知道過去都以儒家作為修身治國的至高標準,但真正以儒術創造盛世的有 幾個朝代呢?別逗了!政治權謀說穿了就從來不講儒家的,然而國家卻教導人民儒術,只因為儒家對統治者還說的確是個好用的「古代洗腦術」。

然而洗腦萬一連官員的腦袋也洗壞了,整個政府就此步入癱瘓,最有名的就是清官海瑞,一生立志力行儒家道德要求的文官,卻成了整個政治施證體系的困擾,而虛幻的泛道觀卻把當時萌生的蓬勃資本主義的環境破壞殆盡。

萬曆皇帝在了解到皇帝並非無所不能之後,為了抵制駕馭不了的文官集團,幾十年下來採取與官僚不合作運動。明朝中葉以後,皇帝不再是個人,而是被當成制度下的機器,萬曆厭倦了這種毫無止盡的不自由禁錮,最後他用了三十年未出紫禁城也不上朝的手段,把自己文官與明朝一起推向了解脫的毀滅之路。
展開
user-img
5.0
|
2008/01/31
史地方面書籍很少引起年青人注目.反而是 三國人物大致了解(從電玩上獲知).
歷史學家是否放下身段.走入八年級生活圈 .讓歷史書籍不再是書店中最冷的一
角?
展開
user-img
5.0
|
2006/12/28
他不只給我們知道萬利年間發生的事情外,也描寫了中國傳統官僚制度的腐敗
對我們了解官僚制度黑暗面非常有幫助的一本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05/12/15
史學大師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自成書來已獲得莫大讚譽,本不必區區錦上添花,但以一位讀者的身份,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卻是「使用」這本書的方法。

若要論封建中國的制度弊症,那封建本身就獨占鰲首,以一個父傳子、子傳孫的帝室握有天下大權,本身就是高度風險,根本不用談及其它。所以,到底我們要如何看待封建下的歷代行政得失?不能識才適任是失人,不能因舊佈新是失勢──我建議從這兩方向下手。

中國輕武重文,並不是從明朝開始;中國人的道德觀和以儒家思想治世,也不是從明朝開始。若只以這些點來看《萬曆十五年》,並不能說服人它是本重要著作。我們應當從本書裡去挖掘的──就我本身而言──即是失人、失勢所導致的人才耗滅與國家消亡,而這些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或為反例、或為正例,確然已鮮明地突顯出來。

1. 失勢

自從對中國史產生興趣,我就對史上屈指可數的名相每個下場都挺慘的感到好奇。管仲和齊國一起病死;商鞅死於車裂;諸葛亮過勞死;寇準被貶死;王安石抑鬱而終;張居正死後抄家。照我在第一段列的兩大方向來看,這些名相的上台,和一個知人善任的「名君」肯定脫不了關係,若不是知人善任,至少也是政治大環境允可,失去這二個條件,名相就只能下台。再以第二條件看來,管仲尊王攘夷;商鞅、王安石變法;諸葛亮三分天下;寇準澶淵之盟;張居正行一條鞭法,這些名相之所以「有名」,都是因為在現行制度之上或改革或力行,但其結果卻有很大差異。

從前姜太公與伯禽分封齊魯,兩人治理封國的態度不同,姜太公是「簡其君臣,禮從其俗,尊賢尚功」,周公即預言後世必有篡弒之臣;伯禽則是「變其俗,革其禮,尊賢尚親」,姜太公即預言魯國後代將越發孱弱。就算是聖人也沒辦法讓一個國家長久不衰,其最根本的動因便在於一國的制度。制度必須隨時勢而變,所以「變」是必要,差別只在做法。

我之所以提「因舊佈新」,而非「除舊佈新」,正因封建制度本身就是弊症,在如此龐大的制度前,牽一髮而動全身,若沒有可當緩衝的改革踏板,其結果可見商鞅(身死)與王安石(身去政亡)。若我們不能正視這最大的基準點,便無可衡量這些政治人物的得失。

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的世局,和王安石身處之時局相似,同樣面臨國家財政的嚴重不足。但王安石的做法是廣興財源,張居正的辦法卻是化繁為簡。我們可以虛擬一下當時人民的心態,要是逼著你交許多種稅,一定怨聲不絕;但若就以你現有資產來計量,畢諸稅於一稅,當然較為合理也甘心繳納。民心之所歸,就是一塊柔韌的緩衝墊。

失去因勢利導的順當性,改革本身便會與受改革者產生高度的磨擦。治大國若烹小鮮,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的決策,將成為一國消亡的遠因。

2.失人

馮夢龍於其書《智囊》裡,列舉一則關於用人的小故事:『宋禦史台有老隸,素以剛正名,每禦史有過失,即直其梃。台中以梃為賢否之驗。范諷一日召客,親諭庖人以造食,指揮數四。既去,又呼之,叮嚀告戒。顧老吏梃直,怪而問之。答曰:「大凡役人者,授以法而責以成。苟不如法,自有常刑,何事喋喋?使中丞宰天下,安得人人而詔之!」諷甚愧服。』

馮夢龍在這則故事後批註說:這人真是一個當宰相的人才,可惜以一個老隸吏的身分埋沒了。絳縣有位老人,僅僅知道天干地支,就使得魏明帝時的尚書韓宣動心惋惜;像這樣的老隸吏,卻沒有人上書舉荐。用資格去束縛人,國家怎麼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呢?

但凡一個手握大權的明君,最聰明的用人法就是將合適的人擺在合適的位子上。是以管仲可以為相,鮑叔牙只能為司寇,海瑞可以掌刑獄,戚繼光可以育將才,若是君王不明白這個道理,他最好能懂得分辨忠奸,否則就只能靠運氣了。

可以為相,不代表其為人就得完美無缺,管仲、寇準、張居正皆享受豪奢,諸葛亮以主觀讓天下延亂百年,私德不足,不代表專業能力有缺,若帝王以其人私事為忌,無疑畫地自限。不用談創新,光要守成也很困難。一個國家若制度不變革,也沒有可培育人才的環境,那積弱之境可見,敗亡之期也不遠了。

3.結語

回歸本書開頭。

「西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在這無大事可敘的一年,張(張居正)派被清算殆盡,海瑞、戚繼光先後離世。數十年後,明朝走向滅亡。

讓明朝覆滅的原因,不僅是大體制的僵化,或制度、道德、儒家思想的範疇。這些原因自然可供談說,但未免過份遙遠。要追究明朝的覆滅,我想更值得討論的是:有才者不能在其位,不能在其位致使不能謀其政,失去了可以培育人才的環境,對一個封建體制下的國家,留剩的是王權的幽靈。

或許可以說,北宋在王安石去世後就死了,明朝在張居正死後就滅了,後來存在的不過只是一口氣罷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04/10/01
這本書看似難以理解
但如果你把裡面的歷史碎片
拼湊起來
你將會發現
在那樣內憂外患的年代
有這樣憂國憂民的人存在
也有只為享樂及權勢而生存的人

這本書是歷史系必讀好書
據說以前是研究所的必考本喔!
展開